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7期 ID: 138626

[ 郑建周 文选 ]   

《云南的歌会》提问教学设计

◇ 郑建周

  教学设想:根据课题和内容确定提问视角,对学生提问进行分类、整合;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细节,指导学生提问。通过学生课前有效提问、师生课堂有效解答达成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 能围绕课文细节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以提问带动和促进学生体悟云南人民的生命活力。2 通过“联系”提问领悟作者的写作主旨(尤其是环境描写的意图)。3 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认识和了解。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
  课前提问管理:学生预习,即课前提问。学生初次自主提问,教师要做好铺垫,降低要求,学困生只要能提问即可,学有余力的可润色提问单,旨在提高提问兴趣。如有可能还可相互合作提问。发放提问单,做如下“管理”:
  第一,展示“提问路标”。
  1 提问视角:A关于“演唱对象”的提问:B关于“演唱场合”的提问:C关于“演唱内容”的提问;D关于“演唱方式”的提问;E其他提问。(编上序号,可便于课堂管理。)
  2 提问技巧:从细节入手,“联系”提问。
  3 细节: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第二,抽样验证、确立提问视角。
  抽取不同小组的部分样品验证、确立提问视角,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做到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以“猜宝贝”的方式引入对“提问管理教学法”的简介,强调提问学习的重要性,并现场就课题让学生提问,让学生感受到提问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然后过渡到读解学生提问。
  
  二、读解学生提问
  师生对课前提问视角继续验证、调整。根据抽样估测和课堂反馈,确定问题依次为“演唱对象”“演唱场合”“演唱内容”“演唱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依次进行教学。
  1 读解有关“演唱对象”的提问
  学生课前提问多集中在第三段对年轻妇女的外貌描写上。教师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细节——色彩。从色彩联系她们的心态,再联系课文题目,和作者对她们的感情以及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回答同时也导问。学生初次提问,往往顾此失彼。教师再追问此段结尾对年轻妇女的行为描写,这个细节其实也耐人寻味:“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粱,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引导学生学会从细微处提问:句中的“就”字跟后面哪个字相照应,说说它们的妙处。
  若让学生学会提问这些细枝末节,就是让学生真正学会品味语言。再在朗读中明确:“就”和“还”巧妙地表现出年轻妇女无拘无束,自然率真,活力四射的生命形态。
  写这个年轻女人的精彩之处还有吗?引导读解学生针对下一细节的提问:“……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学生的提问是发散的,教师的课堂提问管理,要把它们变得有序。学生的问题单线性的居多,“联系,不足,比如他们会问”“轻轻打了个吆喝’,能反映出妇女的什么性格?”这时,教师可从细处追问进行示范:“句中,‘你们看,我唱赢了’应该怎么读,联系前面的叠词‘轻轻’‘理理”拍拍’和‘笑笑’说说你的朗读理由。”
  提问的关键就是要从联系上做足文章,此处引导学生联系朗读,联系几个叠词,联系人物的心态以及生命状态,再联系“站”和“蹲”的微妙对应,过渡到“演唱场合”的提问上来。
  2 读解有关“演唱场合”的提问
  学生初次提问,很难联系文脉的细微处,教师乖防提供支援:“这里有个关键的动词和前文某个动词是遥相呼应的,谁能找到这个问题?”经过引导,学生能够提出:“从荆条丛中站起身”中的“站”字和前文哪个动词遥相呼应?说说其中包含的情趣。
  (难点突破)关于“演唱场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段上,教师在检查学生的提问后,让学生看课后练习三,比较问题的优劣,再行解决。这样可以学习人家的优秀提问,临摹人家的思维轨迹。
  练习三: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家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可把这个问题分解,让学生找”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是相融的?”这样学生可以找出天空和小山坡的融合(朗读感受“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部分)、人和鸟的融合(朗读感受“戴胜鸟和云雀”部分)。
  3 读解有关“演唱内容”的提问
  基本上围绕“情歌酬和、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十二月花》、其他本地好听曲子、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展开。问得较多的是关于《十二月花》的内容,如“为什么他们要唱《十二月花》而不唱其他歌曲?”
  教师引导联系并整合:这样的场合和《十二月花》对应吗?是怎么对应的?跟前面赶马女孩的山野漫歌的内容有何区别?(把演唱场合和演唱内容进行联系,并将场合和场合进行对照。)
  4 读解有关“演唱方式”的提问
  基本上集中在第二段中间部分,问题多为:”唱得多是情歌酬和……’中的‘多’字能否去掉?”虽然提得较细,但意味不大。教师有必要进行导问。
  师生对话:哪些词语能体现此处唱歌的性质?(比赛、即物起兴、随事押韵、随口而出)能就这些词语提问吗?(学生就比赛的对抗性和妇女们表现的随意性进行联系设问,)
  5 读解其他问题
  包括四个“提问视角”遗留的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提问”再霖次提升。
  
  三、读解教师提问
  
  在四个“提问视角”逐个读解后,教师拓展到“提问视角”之间的联系。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看他们的反应。教师可从简单到复杂,依次示范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A8第三段开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联系后面两个场合,说说这种年轻女人,多的是”的道理。
  AAD对调子的年轻妇女、唱山歌的赶马女孩和传歌的卖针线老太婆之间有联系吗?
  BB文章三个场合“山路对歌”“山野漫歌”和“村寨传歌”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能否把它们的顺序换一下?
  三个问题可以整合成一点——文章构思。在探讨中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构思:年轻妇女的常态对歌(果)——赶马女孩的漫歌环境(因)——老太婆等的大众传歌(因)。
  
  四、反思性学习
  
  师生互相讨论、启发,形成阅读经验:“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窗户;“细节”往往是文章的花朵;“联系”是提问的生命。
  
  五、作业
  
  联系最近写的一篇文章,看有无细节描写。没有,把细节补上;有,对照课文生动的细节把它改改,看是不是越细越好。

《云南的歌会》提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