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7期 ID: 138660

  

也谈鲁迅和金庸的去留

◇ 张 怡

  虽然自己中小学生的生活早已结束,不过许多事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尤其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语文课,时至今日回想,实在是受惠良多。虽然自己没有能恭逢盛事赶上后来讨论得热火朝天的语文教材改革。但是以私心来看,这倒也不失为一件美事,因为旧版的教材虽然还留着鲁迅,虽然还未让金庸进门,但是以自己从小到大的语文课学习经历来看,这实在是很不坏。
  关于鲁迅和金庸在语文教材中谁去谁留的问题,到现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支持者和反对者各陈其理,似乎也各有其理。我以为,鲁迅和金庸谁去谁留.其实就折射出大家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期待和设想,即中小学语文教学究竟是一门应用语言课,还是一门文学阅读课。
  我想,也许两者都是。当我们刚刚进入小学开始学生生涯的时候,虽然大家基本都以汉语为母语,但是如何学会用它顺利地阅读与写作,这和小时候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习得母语听说能力的情况应该是两码事。因此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我们的教学目标大抵就是如何熟练地利用这门语言阅读和写作,如何有意识地区分开书面语和口头语,如何顺利地用它表述比较复杂的个人感受和思想……也因此,虽然大家长大之后,都对小学时代作文题目的一成不变和老生常谈表示深深的遗憾和质疑.但是个人以为.从学会如何才能成功运用一门语言的角度来看,“一件好事”或者是“我以后想做……”这样的作文命题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作文写作的基础训练,它们既比较容易人手,又和生活紧密相连。语文课学习重心的转向似乎发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一之间。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从那时起语文教材中开始大量出现各种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现在回想,这应该就是教学重心从应用语言课向文学阅读课转变的时候了,从原来人门性质的语言运用基础训练开始向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转变。而也正是从这时起,大家开始体味到汉语文字的魅力,语文课也因此开始成为一门很有意思也很享受的课程。虽然当时的教材因为篇幅和课程设置所限,一般选用的都是名作的选段,但是这的确为大家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认识文学的大门。尤其是中学学习结束之后,以前在教材上看到过的名作选段,后来都有了机会一睹全貌。这种慢慢拼出一幅完整清晰的华语文学地图的独特感受,如人饮水,非文字可以描述。
  所以,回到前面提到的鲁金之争的问题上,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如果说鲁迅的作品出现在教材中是对应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阅读这个方向的话,那么金庸的文字其实更倾向于普通的语言习得层面,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后者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无法真正进入文学史。所以,个人以为。如果真的要把金庸的文字纳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体系的话,那么就把它放在它应该放的位置上。如果到了中学教育的高年级时,教材中出现的还只是这样的作品的话,那么这真的不只是学生和老师们的遗憾和悲哀了。至于鲁迅的作品.反对者似乎常常以其过时为由。对于这点,我想不妨把问题分开看。从语言的角度看,鲁迅的确和我们有些不同,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它过时,就不免犯了以今格昔的毛病。因为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化的。今天我们阅读鲁迅.除了内容层面上的所得之外,恐怕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可以借此看到近百年前汉语的实存态,从而更好地了解今日我们用以表情达意的汉语。这个问题的意义可能要远远超出简单的语言或者文学学习的范畴,它在身份认同和民族寻根方面的意义只怕更值得教材编撰者们注意。因此,到底谁去谁留,不言自明。

也谈鲁迅和金庸的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