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刊2010年第2期发表了杨仕威老师的《<赤壁赋>教学设计》,山东的杨素辉老师研读后,给我们发来了他的建议,下面摘发一部分,与读者朋友分享。我们这样做,并不表示我们认为杨仕威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好、实际上,那是一份很好的设计。但是,“橫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发现,我们的目的是给读者朋友们提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设计作品,我们欢迎类似的探讨,这种探讨只会对我们有益。让我们——读者、作者、编者在探讨、交流中共同成长。
我看杨仕威老师的《赤壁赋》教学设计
贵刊第2期刊登了杨仕威老师的《赤壁赋》教学设计,杨老师的设计做到了“文言并重”“文言并行”,可以说是文言文教学一个很好的借鉴。同时,我有几个方面与杨老师的意见不同,在这里谈一谈,与杨老师共同探讨一下。
一、写曹操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第三段,写了曹操的文韬武略,极尽赞扬之情,那么写曹操的用意是什么?仅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来看,好像是要表达美人迟暮,时过境迁,英雄不在,羡慕英雄之意,来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的用意是一样的,这也是杨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观点。可是,我们结合下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来看,此段是抒发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像曹操这样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销声匿迹,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由此表达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情绪,为下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豁达、超脱做铺垫。
二、忽视了诵读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但忽视了对文章的诵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赋文。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与散文的透辟理意,这种美,不是仅仅靠思考能体会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如第一段,从整段看,句式错落有致;从内部看,又极整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真是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读来让人沉醉。再如写曹操的文韬武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段文字全用短句,一气呵成,把曹操的军事才能、文学才能充分表达出来,读来让人畅快淋漓;最后一句“而今安在哉”来了一个感情上的大转折,把那种莫大的遗憾与感伤表达出来。这些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声调、语气去揣摩,比单纯的思考要好得多。
三、关于导语、结语、拓展联想
导语是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方法,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结语往往与导语相呼应。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完文本后对文本的内容、情感等进行总结。使学生的理解、认识有一种整体感。拓展联想是在文本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同类或相反的联想,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境界更上一层楼。这几点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做得不够。例如这篇课文没有拓展联想这一环节,使学生学完课文后只圃于对苏轼这“一个”知识分子人生经历及思想的了解。而实际上,中国古代乃至现当代的很多知识分子都和苏轼有着相似之处,他们在顺境中积极进取,为国为民尽力,在不得志时又能够豁达、超脱。这是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影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处世之道。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拓展联想这一环节,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联想一下与苏轼的经历、思想、情感变化相似的知识分子,谈谈他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联想到了古代的陶渊明,当代的钱镭书、沈从文等知识分子。沈从文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进行改造,受尽折磨,却仍然写信给黄永玉说:“这儿的荷花真好。”这种豁达的心胸非常入所及。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苏轼的精神理解得非常透彻。我们说文言文的阅读可分为三个层次:文字、文章、文化。最后一个层次尤其重要,学习古代文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并将这种文化、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