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7期 ID: 138638

[ 黄荣华 文选 ]   

文本解读:请走出“共性知识”圈

◇ 黄荣华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解读经典文本时,常常停留在学生早已厌弃的抽象概念上,如批判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如崇高品德、伟大人格、纯洁心灵、诗意人生,如语言独特、结构精巧、思想深邃,如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优美、壮美……而这些概念是许多文本的“共性”特征。如“表达了对……的赞颂和珍爱”这一句式,可套在《故都的秋》上,说“文章表达了对故都秋色的赞颂和珍爱”;可套在《济南的冬天》上,说“文章表达了对济南的冬天的赞颂和珍爱”;还可套在《瓦尔登湖》上,说“文章表达了对瓦尔登湖美景的赞颂和珍爱”。很显然,“表达了对……的赞颂和珍爱”所表述的内容,是许多写景文章的共性。即使是小学生,只要凭直感,就可用这样的句式将任何一篇写景文章概括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动脑筋,但许多语文课堂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用这类句式概括文本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当然不买账。
  不是说这类“共性知识”不能讲,而是说如果文本解读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时间长了,必遭学生厌弃,同时也丢失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育中应当承担的其他意义:尤其是如果长期停留在空泛概念的搬弄上,而不能真正进入文本去发现文本的独特性,则更会使学生丢失求实精神,满嘴假言、空言、大言而不自知。
  因此,如何走出文本的“共性知识”圈,应当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为,以新鲜感、实在感、专业感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是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的做法。这里介绍用“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与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的方法。
  下面笔者将对比《故都的秋》的两个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分别是“围绕‘共性知识’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将‘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我们将会看到,后者完全涵盖了前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而且它带给学生的课堂新鲜感、语言敏感点、情感共鸣度、思想深刻性、文化积累量、思维锤炼力,均远远超过了前者。
  
  二、基于“共性知识”教学的教学设计
  
  1 作者介绍(预设目的:字握文学常识,知人论世)
  2 课文分析:
  A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首尾呼应,回环往复)(预设目的:概括能力培养)
  B关注重点段落,分析故都秋天的景物特点:“清”“静”“悲凉”(预设目的:概括能力培养)
  C 写作方法:
  联想与对比——文章以对比联想的方法,以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既有整体上的对比,也有特殊景物的对比(预设目的:认识写作方法,以读促写。)
  情景交融——以景述情,缘情叙景,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故都的热爱之情。(预设目的:认识写作方法,以读促写)
  3 练习(一般有10道题左右,內容涵盖字、词、句、篇的“共性知识”理解以及修辞手段、写作手法的识别与运用方法,这里仅举两例):
  A 课文第三段写清晨院中的秋意,主要从和 两个角度皋突出秋味。(答案:视觉听觉)(预设目的:认识写作角度。)
  B第12段的中心句是 。(答案: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预设目的: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
  这一设计(还有许多变体,但基本的东西不会变)适应于所有类似文章。对高二学生来讲,除了作者介绍稍有新鲜感c现在多数学生不知道郁达夫),其他都是“共性知识”无数次反复之后的又一次反复,缺乏新鲜感不说,因为是低层次能力的训练,所以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锤炼学生的思维,更不能落实语文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按这种设计上出的课,说它面目可憎,一点也不为过。用不太恭敬的话说,是羞辱了学生的智力与心灵。
  
  三、基于将“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的教学设计
  
  1 预习:了解郁达夫的新旧文化背景及文学创作特征。(预设目的:让学生对郁达夫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生命体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一设计涵盖了“基于‘共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但指向性更明确,且隐含归纳思维的训练 )
  2 课堂教学:
  (1)速读全文,说说郁达夫最爱故都秋景的哪一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和你对作家的了解给出理由。(预设目的: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家心灵密码,通过触模具体的语言文字触摸作者的心灵。②每一景都是作家的最爱,学生要有所取舍,就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将作者心灵、作品表现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贯通的一种方法,③在每一景可能都被学生说到后,教师可以及时点拨,将学生引向对“故都的秋”色、味的整体把握,从而整体地理解文本、理解作家这一设计涵盖了“基于‘共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课文分析”的內容,但其意义远远超过了第一种设计。)
  (2)文章第12段最后说:“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请你揣摩郁达夫的心声,读出这一句子;
  B请你从写作的角度说说其中“才能”一词的意义;
  C通读全文,找出并贯通诵读与这一句子呼应的句子,且说说它们表意的区别。
  (预设目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感受文气、文脉、文意,更深地体味郁达夫的行文之关,提升感知力、识别力、鉴赏力。这一设计涵盖了“基于‘共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课文分析”第三步的第一层。)
  (3)第2段与第13段都是将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作对比。
  A请写出两段对比的不同之处。
  B为什么要使用两段对比?它体现作家怎样的心声?请结合全文內容与形式两方面思考,用300字陈述你的答案,并读给同学听。
  (预设目的:一篇短文,却前后两段使用相近内容的对比,是这一文本的“形式个性”。笼统讲对比,是“共性知识”;具体讲这两段对比的不同内容与意义,就是将“共性”化为“个性”了。)
  3 练习:
  作者在描写故都的秋时,加入了许多主观性很强的词,如“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中的“只能”请找出10个这一类的词进行品味,说说这种“主观性”词语的意义。
  (预设目的:表面看只是培养语言的感知力,深层次却是加深与文本生命的整体性对话,加强综合性的文化理解与丈比积淀,因为这些词语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郁达夫这个独特的文化生命体的心灵密码 在学生对这一文本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之后,再通过练习体味作者的文化心灵之密码,他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恍然大悟”)
  不难看出,这个设计既隐含了文本的“共性知识”又走出了文本的“共性知识”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进入文本的个性化台阶:它紧紧扣住了文本的具体内容、个性化的情思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具体的语言形式),只适应于《故都的秋》这一文本;它”将“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既具新鲜感,又具挑战性,从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文气激荡、文化贯通、思维锤炼等诸方面给学以满足、提升和引导。

文本解读:请走出“共性知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