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从中跳出而又收效大,是语文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一些教师发表文章,倡导学生互改。笔者以为,运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互评作文具有积极意义。
一、调换角色,诱发评改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对学习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大多数学生的意识中,写作固然无法推托,批改作文也是与己无关的事。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于老师彻夜伏案劳动并无多少同情,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后,先看给我评了几分,然后看后头批语,四个字还是八个字,怎么批,完了,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做徒劳无功。”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一是学生没有参与,不容易关注这件事;二是老师给的评语平淡或概念化。大家知道,语文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无法对学生的每篇作文都精评细改,一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不同而新鲜的评语,往往是笼统的寥寥数语,很难使学生产生兴趣。
组织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使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得到了调换,学生在心理上就能产生一种新的兴奋:学生每次批改的作文数量有限,不会有精力不足的问题;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对阅读他人的作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一个学生对我说:“我看别人的作文比看老师的评语来精神,我能给人家挑出毛病。有一种当师傅的成就感。”他们写评语也相当认真,被批改者也会前所未有地关心作文的评语,对它进行反复琢磨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毫无疑问,作文互改活动对于诱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写作和评改的关注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添加压力,激发成就动机
学生按老师要求如期完成作文一交了事,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至于老师如何批改,写什么评语,甚至给多少分他们都似乎不大关心,而在互相批改时,他们心理上就会发生某种变化,因为青少年心底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特别是在异性面前,都不愿露丑。有些本来不很重视作文的学生,也会在互改中给自己添加压力,尽力把评语写好,以此来博得对方的好感。
心理学家认为,那些在平时喜欢吵吵闹闹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不顾自己的形象,而是在成功动机和自尊意识上发生了偏差。他们所表现的异常行为,是出于一种哗众取宠的心理——这些学生往往在各方面成绩平平,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想借此来宣告自己的存在。对于写作来说,没有一个学生认为文理不通、书写潦草是什么英雄表现,互相批改的压力会使他们努力“避邪趋正”。
在长期的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越是在平时脾气比较拗的学生,对互改作文的反应越敏感,很想得到他人的首肯。可见,互相批改作文对于帮助学生抑制错误的“自尊”意识,激发正确的成功动机是大有益处的。
三、民主评判,增强自信力
学生对老师评语的反应,除少数不看者之外,大多是顺从,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已经是一份“最高法院的判决书”,在“铁案”面前,缺乏自信力,也不想再去琢磨谁是谁非。而这种心理状态,很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开发。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情况就明显不同了。多年来,笔者采用了多种互改方法,如对号式、同桌式、单人式、双人式、多人式、交替式、复评式等,但更多的是分组评改法,评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组长执笔,评得不当,鼓励学生为自己争辩。这就打破了“一言堂”,增加了透明度,营造子一种民主化的氛围。面对这种,初级法院”的“判决”,许多学生找回了自信,总爱审视一下批改的结果,对一对自己的文章,有了不同意见便会努力寻找为自己辩护的理由。结果,向组长要求修改评语和分数的有之,向老师“告状”说评判不公者有之,说评语表述水平差的也有之,这种现象,在教师批改后是难得碰到的,虽然这会耗费学生的一些时间,也似乎有点乱,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各抒己见的民主化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下水体验,树立责任心
教学中,我们发现每一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几个学生作文草率,涂抹乱画,错别字连篇。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办事缺乏责任感。这些学生不光是作文随便,就是对待其他事情也有类似的表现,只求自己“潇洒”,不替他人着想。
按传统的方法改作文,教师给批上“作文书写潦草,下次务必注意,等语,貌似严厉,实则是隔靴搔痒,不解决任何问题。而采取学生互改的办法,让他们亲自尝一尝苦果的滋味,就很有利于治疗这种顽症。
笔者曾把两个作文潦草的学生请到办公室让他们互相修改,然后读给老师听。改子一节课时间,仅几百字的文章,两个人仍就读得疙疙瘩瘩,使人难以明白写的是什么。时值盛夏,一个小时下来,两个学生满头大汗,表现出很累的样子。我看时机成熟,就对他俩说:“批改潦草不通的作文有什么感受,是否有吃米饭拌沙子的感觉?你们用了近一小时时间只改了一篇,就感觉到很累了,老师每次要改一百多篇作文,你们想过老师的感受吗?”接着,我还讲了有人把“乌鲁木齐”写成“鸟鲁木齐”,使40多万元的彩印商标变成一堆废纸:一位医生把“截其食指”误写成“截其十指”,险些酿成重大医疗事故等新闻故事,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马虎能害人也能害己的道理。这种“下水体验”的互相批改,对学生树立责任心起到了一般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
五、回归本职,养成好习惯
一般来说,文章写完后应反复修改,而且修改文章应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事实上,老师们可能迫于领导的检查或学校条条框框的束缚,往往全收全改,仍把学生放在非主体的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让他们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唱主角。文章应该怎样立意,怎样炼句,这种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在反复修改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写好一篇文章是一时的成绩,而养成好习惯则是受益一辈子的事。
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子电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多是劳而不得。”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这是一种本职的回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的地位,它不光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提高,而且使他们认识到:老师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培养这种观念和习惯,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