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案的设计中积极构建生成性预设,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造丰富的机遇,也为自己准确把握、积极应对动态生成提供有力的支持。一个富有生成性的预设应该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理念,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潜含丰富可能性的教学设计。下面结合《沙之书》(人教版选修课程《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设计,谈谈我们的认识和体会。
一、生成性预设应具备开放性特征
只有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自由,才能产生丰富的思想火花。教案的开放性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得到加强:
1 教学目标课程化。目标选择决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走向。传统语文教学设计多选择文本的某一具体特点为教学目标,而开放性设计则以课程训练点为教学目标,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沙之书》属于《外国小说欣赏》的第八单元,该单元的课程要点是虚构,侧重于“体会虚构对小说的重要作用”。我们就以如下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艺术真买与生活真实的区别: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课程重点: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以课程训练点为教学目标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为学生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提供了较高的自由度。所学文本中只要能达到课程训练目的的内容都可以选择,不必拘于一端。《沙之书》中就有多方面可以选择,如选最核心的情节——“沙之书”,可以通过理解它的神奇特点和象征意义来理解虚构对表现“无限”这样的抽象概念的重要作用;选“我”,或者那位《圣经》推销员,通过体会他们对“沙之书”的态度变化来感受人在面对无限时的心灵困境,从而体会虚构对揭示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甚至选“我”最终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这一情节,体会虚构对营造小说真实感、暗示主题的多重意义所具有的作用,等等。
2 课堂切入自由化。从学生的阅读感受或疑问中择取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的自主状态。这对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有重要作用。在《沙之书》的备课研究中,我们预设了多种可能的切入点,如从阅读经验出发:学生读后可能会有“神奇”“虚幻”的感觉,也可能有“太虚假”“不真实”等感受;从阅读疑问出发:学生可能问“‘沙之书’究竟代表什么呢”“‘沙之书’既然是个宝贝,他们为何都选择了放弃呢”“为什么要安排那位《圣经》推销员,把‘沙之书’设计成‘我’捡到的又如何”等。我们希望通过多样的预设使课堂学习的出发点更贴近学生实际。
3 材料选取弹性化。从“用教材教”的理念出发,只要是能达到课程训练目的的学习材料,学生都可以选择,因而教案中对这些学习内容都要作出相应的设计,以应对学生的自由选择。同时,问题的选择与解答也应具有弹性,保证学生的思维空间具备一定的自由度。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取消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规定动作”——课程训练点的重点内容,教师有时可择机给出有较强指向的提示或问题,只是这样的提示或问题应有一定的弹性,不能指向唯一答案。比如:“小说开篇说‘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那么,你觉得这个故事是假还是‘不假’?请说明理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论是真还是假,其本质指向都是引导学生体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这比直接问“虚构有什么重要作用”要好得多。
二、生成性预设应该富有可能性
在自主学习氛围很浓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对具体学习材料的选取肯定存在多种可能性,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也肯定存在多种可能性,所以,我们的应对也必须多样。
1 思路备选多样化。不同的切入点将导致不同的教学思路,因此在必要的地方应提供一定的“思路链接”,以帮助教学思路的展开、过渡与转换。
比如,切入点不同,我们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在《沙之书》教学中,我们在预设的多种切入点后都相应地提供了教学展开的一般思路和内容链接。例如:
可能(重点关注):故事神奇、虛幻,有神秘色彩,表现:现实生活中应当没有沙之书,这是虚构。
教学思路:体会“沙之书”的特点——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接着体会“沙之书”的象征意义;最后再体会这样的虛构对表达土题的作用
可能2:情节离奇,显然是虚构。情节设置有两处最出人意料: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沙之书”的结局都惊人的相似,前两次分别被印度低种姓的人家、《圣经》推销员卖掉了,第三次被“我”买下后却最终弃在国立图书馆,
教学思路:对于前者,可参考“可能1”;对于后者,可以先具体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再进一步领悟不同人物面对“沙之书”的共同心理,最后悟理——小说主题及虚构对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
2 话题预设多样化。在气氛轻松、思维活跃的课堂状态下,学生极有可能提出与中心话题相关的其他话题。教案中应该尽可能多做准备,尽管很多“可能”未必会在课堂上出现,即使出现了也未必都展开。比如《沙之书》中与“虚构”联系最密切的话题可能是“真实”或“真实感”,但学生具体的问题差别可能会很大,解答的重点也会不同。例如:
可能3(重点关注):对小说而言,虚构与真实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可能4(重点关注):艺术家理解的真实与我们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可能5:小说为什么要营造真实感?
学生也可能产生联想(或由教师提示),从中心话题“虚构”引出相对边缘的话题:
可能6(重点关注):博尔赫斯式的隐喻与暗示
可能7(重点关注):现代小说中的隐喻现象,如《沙之书》《在桥边》《炼金术士》
可能8:惊叹博尔赫斯非凡的想象力
可能9:指出博尔赫斯某一艺术风格
针对课堂生成的不同话题应提供相应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思路备选多样化的另一个方面。比如,在讨论故事的“假”与“不假”时,肯定有学生将“沙之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包括主题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作为故事为真的依据。若有学生“节外生枝”,教师该如何应对?备课时,可在这里设置一个“思路链接”与“可能5”相连。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先谈完中心话题,然后由此链接重提先前的生成;一是及时引导解决这个生成性问题,再通过“思路链接”返回原来的中心话题。
三、生成性预设应该具有动态性
这种动态性主要体现为:每种可能预案都应该是一个“活”的板块。没有“活”性就无所谓动态。这里的“活”是指每种可能的预案设计都要体现出逐层深入的学习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在师生互动与话题生成的相互作用下向前自然推进的。比如,应对“可能4”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话题”中的“事实与真实的区别”一节,再引导学生结合小说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并明确两点:“1 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事实。艺术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2 现代小说家更重视心灵的真实,认为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对比伍尔夫的真实观与博尔赫斯的真实观。
增强教案的开放性、可能性和动态性可明显改善课堂状况。教师虽然部分地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甚至有些被动,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突出了。教师的主动权更多地体现为师生互动中的参与、引导与点拨。同时,由于教案设计具备了相当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潜在地包含着多条思路和多种可能,教师能自如地掌控灵动的课堂,沉着、机智地应对随机的生成,并能准确地判断和抓住有价值的生成,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引向深入,从而实现“促得动、抓得住、展得开、拓得深”的课堂应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