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7期 ID: 138644

[ 何治清 文选 ]   

例谈诗词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 何治清

  诗词等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只有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才能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其深刻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真正用意。这就是诗词教学中常用的知人论世方法。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全面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倾向和处世态度
  
  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尤其是大家名作。如苏轼的作品,我们仅从单篇一文来理解他旷达的情怀、高洁的人品及文中深刻的哲理,颇有难度,若对苏轼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生存环境等作多方面的观照和了解,把握作品的情感就会得心应手。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宋代文坛大家,且一直为官。受父影响,苏轼胸怀建功立业大志,又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进取思想的濡染,故而他后来不像陶潜那样完全归隐,也不像王维那样真正遁入空门,更不像李白那样虔诚地炼药寻求个人的永生。他二十岁就与弟弟同榜中进士,而后步入仕途直到六十四岁,四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他多辗转于外调、被贬,坎坷的经历使他的思想情感曲折复杂,心中充满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在他的思想里儒家的经世致用、禅宗的彻悟、道家的旷达兼收并蓄相互融通,所以他拥有多维的人生价值观,能从现实烦恼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淡泊富贵名利,珍惜现时以迎来日。寓意于物,《前赤壁赋》《定风波》等作品无不寄寓着他的这些思想和态度。
  
  二、深入思考作者情感倾向、处世态度之成因
  
  同样的生活遭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态度。苏轼、柳宗元同属唐宋八大家,同样的才高志远,在政治上也一样遭受过打击,且仕途受挫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山水,希望能够在大自然中找到寄托,使自己失意的心灵得到自然美景的抚慰。同样的山水游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岩》《书上元夜游》,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却表现出大不相同的思想情感:柳宗元失意、幽独,而苏轼乐天安命、无往不适、旷达进取。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看,柳宗元参与改革获罪,上为君父弃、中无友朋援、下被庸人妒,境况十分寥落;被贬永州十年后,他原以为思咎岁久,再无大过,至此可以稍展眉头,没想到宪宗却将他差到更荒远的柳州,职虽稍迁而地更荒远,他的伤心失望、孤凄幽怨可想而知。但苏轼不同,在政治上虽也屡历风雨,一生三黜,可其处境与柳宗元迥异:苏轼遭贬,上自皇太后,下至众友朋,包括新党的领袖王安石,都极力营救,神宗本人对苏轼也心存怜惜,最终宥其死罪。东坡所到之处,人们并不因为他是“罪人”而减少对他的尊重。所以,身处逆境时,苏轼心有慰藉,不至于像柳宗元那样凄凉悲苦。
  其次,从个人的思想性格看,柳宗元是个执著的儒者,有着较强烈的功名心。被贬之后,他屡屡向人投书请求提携。他虽通佛学,但不能真正的忘儒而信佛,因此佛教的淡名与通达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他执著的儒家入世精神,他也就很难从佛学那里得到真正的解脱。而苏轼博取儒、道、释三家思想,儒家的经世致用、禅宗的彻悟、道家的旷达经常交融在一起,对宦海沉浮,他看得很开。
  其三,家庭环境不同。柳宗元家庭生活很不幸,与妻子感情甚笃,但婚后三年妻子就去世了,并且没有留下子嗣。被贬永州十年,也没有正式的婚姻,母亲又在永州染病身亡。苏轼则幸运得多,早岁与夫人情意深笃,遭贬期间有继室,还有子苏过等人陪伴,又与弟弟子由手足情深。他的个人感情生活是幸福的,在他遭受外面的打击时,身后便有一处温暖的避风港,不至如柳宗元般凄凉。
  
  三、揭示背景、经历与作品内容、风格的因果联系
  
  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与作品的内容、风格是有着冪定的因果联系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素以难解著称,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却大量使用隐晦的手法,意境杳渺,情思婉转绵长,格调凄美。这一风格正是诗人内心伤痛的外化。李商隐在感情历程中遭遇的是欲说不能的悲苦之爱,无论他爱上的是玉真公主的侍女还是某一贵姬,都是当时社会所不允许的,也是无法表明的、不可实现的,故其诗意隐约、朦胧,只好用无题来抒写。
  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李清照,虽生活在封建男权社会,身上却没有古代妇女固有的自怯自馁的性格,她敢爱敢恨。少女时她敢“沉醉不知归路”,大胆追求爱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妇时直抒相思之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竟敢对抗公爹主持正义“炙手可热心可寒”;嫠妇时还敢揭露宋高宗的逃跑行径,切齿诅咒侵略者。李清照和所有的同时代女性一样处在封建时代,为什么她的身上会显现如此异质的性格呢,这与她良好的家庭环境紧密相关。李清照的祖父与父亲俱出于韩琦门下,在齐鲁一代颇负盛名,父亲李格非虽为官吏,也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李清照生长于书香世家;丈夫赵明诚和她志趣相投,还深深折服于她的才气。从小家庭学术氛围的熏陶、婚后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孕育了她自在自信敢为的性格,文如其人,因此其作品引经据典,体现出博学、深邃的内容和敢于直抒胸臆、袒露真实思想的风格。
  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积累历史知识,特别注意广泛收集并整理作家们的相关资料,这样才能理出因果联系,也才能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其中知识为教学服务。

例谈诗词教学中的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