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如何朗读,恐怕不单是这篇文章本身的朗读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把握文章的立意、风格,而且还关系到对作者的全部创作的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对作者整个人生观和文学观的理解和把握。
所以,朗读鲁迅散文诗《雪》的前提,恐怕是对鲁迅其人其文,有一个起码的了解、认识、理解和把握。
鲁迅的文学观是“启蒙主义”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他认为,文人既然是人,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遇见所是和所爱的,他就拥抱,遇见所非和所憎的,他就反拨”。他主张,文人“一定得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文人不应该随和,而且也不会随和,会随和的只有和事佬。但这不随和,却又并非回避,只是“唱着所是,颂着所爱”,而不管所非和所憎;“他得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他指出:“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
他明确反对有的学者把“静穆”立为诗的极境,说其实荷马史诗是雄大而活泼的,萨福的恋歌是明白而热烈的,都不静穆。他还指出,东汉的蔡邕“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而被论客赞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他的全集里,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证明了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他和屈原、阮籍、李白、杜甫“有时都不免是怒目金刚”,都不免有些“愤愤不平的样子”;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正因为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当然,常常“金刚怒目”的鲁迅,也不是一个“浑身静穆”的文学家。他是现代中国最有血性、最有骨气的思想文化巨人。他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文学使命感,热烈而执著地拥抱着人生,拥抱着文学,立志以文学来改造黑暗窳败的社会,改变国民的愚弱疲敝的精神,以实现“立人”的宏愿,并为此不止息地奋斗了一生。
鲁迅作为文学家之伟大,正在于他的“热烈”,“金刚怒目”式的“热烈”。
他反对一切“帮忙”和“帮闲”的文艺,反对“瞒和骗”的文学,反对某些作家以清高风雅为标榜的,圆转活脱、超然物外的文化立场和文学态度。他的人生哲学和文化取向,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哲学和取向、精神劳作的哲学和取向:他的文学、他的文字,充溢着异常强烈的情感,具有热烈的爱和热烈的憎,即使是“冷”,也是“热到发冷的热情”。
鲁迅文学的基调,无疑是“热烈”的。他的所有作品,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曲折地呈现着这一情感基调。自然,他的作品是体裁不同、形式多样、手法富于变化的,但可以视为在“热烈”这~主旋律之中的丰富变奏,是在“热烈”这一总色调之中的多彩光谱。
只有理解了鲁迅的人生观、文学观,理解了鲁迅文学的“热烈”的基调,我们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雪》的情感,从而进行文本的朗读。
此文不到670字,分成六个段落,前三个段落为第一部分,后三个段落为第二部分。前三个段落字数多;而后三个段落字数少,为192字,不到全文总字数的三分之一。第一部分主要叙写南方(“暖国”)的雪的特色,以及下雪后孩子们堆雪人(“塑雪罗汉”)的情景和快乐。第二部分重点描写和概括北方(“朔方”)的雪的特点。这两个部分,具有互相比照、彼此烘托、前后映衬的审美效果。
《雪》的情感基调,无疑也是“热烈”的。但是,在整体的“热烈”当中,又有前后不同内容的差异。
第一部分是生长于南方的作者,对于“江南”的雪的特点,以及雪后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欢乐的忆述,情感是温柔的、柔和的,是在总体的“热烈”的格调之中的脉脉温情。这一部分与后一部分自然形成了一种对比,在对比中鲜明地呈现出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的不同。“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滋润美艳之至” 的江南的雪,显然是迥异于北方的“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
雪后的“江南”与北方相比,也确乎不同:雪野中不但有花,而且花色各异,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蜡梅花,以及冷绿的杂草。由于是回忆,作者眼前仿佛浮现出一种想象中的美妙景致:“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这些内容,加上孩子们冻得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以及嘴唇上涂着胭脂的雪罗汉等文字,须以热烈而温柔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读,来处理。在一些重点语句、词语的具体处理上,逻辑重音和情感重音的把握上,语速、语调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表现上,都要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要求。
比如,前三个段落,语速都应该是比较慢的。起首一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语速就要慢一些:“暖国的雨”四个字尤其要慢;“雨”可以用拖长音,以制造一种沉入回忆之中去的氛围。当然,“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三个形容词,要在轻柔中加重一点,以示区别。“滋润美艳”最好要有所变化,“滋润”一词可作升调,“美艳”则用降调,而且要读得稍重些。“隐约”一词也要读得稍重一些,而且应读出一点神秘的感觉。“青春的消息”的“消息”二字,要连得紧一点。“雪野中有……”以下是列举各种花,速度可以稍稍加快,“单瓣”“深黄”“磬口”“冷绿”等要稍重。读到“花”时,要读出格外柔和、亲切而又美妙的感觉。“蝴蝶”一词要用升调。“蜜蜂”及以下的“山茶花”“梅花”和“蜜”应该重一些。“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语速要加快:“嗡嗡”二字,要刻意读得有象声词的味道。这一句语调要轻柔、飘逸,读出梦幻般的意境来最佳。
第一部分的后两段,皆与“塑雪罗汉”有关,主角都是孩童,总体上的慢速和柔情中,要加进快乐的情绪和顽皮的调子。例如,“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要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的劲儿来:而像“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等句,则要读出一点幽默的意味。第三段最后一句“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速度则要明显地慢下来,给人以结束回忆,无限惆怅、无限思念之感。
这一部分的心境和气氛,是清朗的、宁静的、祥和的、明净的、轻盈的。其中有对少年时期美好、难忘的岁月的缅怀与追忆。那是一个充满诗意和色彩、童心和童稚的世界,不能不以柔和深长的感情付诸表达。
第二个部分,总体速度明显要比第一个部分快,两个部分的差别,要一下子就能显现出来。变化要从第四段开头的“但是”之后开始,速度当然最好逐渐加快。读到“他们决不粘连”一句,要有坚实、沉坠的感觉。“就是这样”也要进行类似处理。“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一个长句子极精彩,是作者热烈抒写朔方之雪的大气魄、大境界的,走向了全文的高潮,语调应当是热烈的、激越的、高亢的,但又是深沉的,音质要有立足大地之上的结实、厚实、沉实、坚实感。
接下去一段,达到了文章的高潮。自第一句“在无边的旷野上”始,语速即可慢下来,到“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要由低、慢,一个音符紧跟着一个音符,累积着,逐渐攀升到感情情绪之巅峰。要着力在热烈如火的情感中,突显辽远宏伟、粗犷浩大、壮丽伟美的深邃意境和壮阔情怀。
到了最后一段,一个“是的”,再次把语调降下来,速度自然也减慢了,声音跟着加重。“孤独”“死掉”“精魂”要更重,而且伴随着音调的上升,速度也要快起来。至“雨的精魂”,再减速。“精魂”的声音,要几乎一字一顿(但不能太板、太生硬),戛然而止,迎来全文的一个强劲有力的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