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5期 ID: 138598

[ 王生龙 文选 ]   

声音夸张在朗读中的运用

◇ 王生龙

  夸张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手段之一,它的主要功能不在于表事,而在于表情。声音夸张是指朗读者在声音表达程度上所做的极度夸大或缩小的夸张处理,属于语音修辞范畴。在朗读过程中,如要表达“美、好、高、大、快、强、多、硬”或“丑、坏、低、小、慢、弱、少、软”等语义情态,或要表达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复杂感情时,一般都要用声音夸张来达到目的。语音修辞这一语用现象存在于一切有声语言活动之中,而声音夸张则是使用最多也最出效果的重要语音修辞手段。在朗读的声音流中,恰当的声音夸张可以突出形象、渲染感情、增强感染力,有效地提高朗读效果。例如张万舒《黄山松》:
  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这是一首气势浩大的赞美诗,朗读时要用高昂的调子。首句起调高昂,激情豪迈,气势磅礴,需要用扩大的夸张手法来扩大音量。“好”字尤其要用极度夸张的拖长上扬调,“黄山松”要重读,“为你叫好”的“好”字与第一个“好”字相呼应,要极度夸张、重读上扬、收音到位,声音高亢响亮。后面句子整齐,节奏感要强,其中的“硬”“稳”“高”“歪”“动”“倒”都要重读,“倒”字要与第一句的“好”字相呼应,声音夸张的方法相同。通过这样的声音夸张,把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和黄山松的高贵品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去感染听者,使听者随着朗读者的感情起伏而起伏。
  下面首先介绍几种朗读中常用的声音夸张方法。
  1,一般的声音夸张是加大音量、提高音高、加强音势。例如有的逻辑重音:
  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上例中“您那儿”“我这儿”“来”“去”是逻辑重音,需要从音高、音量和音长上适当夸张,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语义重点。朗读时声音要重读并拖长,从声音夸张的声音流中流露出鲜明的爱憎,让听者从声音中真切地感受到小羊的善良和狼的凶残。
  强调重音也要这样处理。例如:
  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透……
  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能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上例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均是强调重音,声音要尽量加强,“钻”“透”“显现”“不止”在夸张时还要适当拖长,还得注意声音的弹性,不能把字咬死了、喊直了。
  2,重音轻吐的虚声夸张。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重音轻吐的虚声夸张方法,即通过加强气流,发出气与声混、气大于声的虚声。例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水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朗读时要用气与声混、气大于声的虚声夸张来表达,如果用实声朗读,就会破坏桂林山水的静、清、绿的静谧环境和美丽的画卷。
  又如,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这段语句声音要适当压低些,速度要快些,象声词和人物语言要用缩小的夸张,气与声混,压低,急促,用声音渲染烘托出紧张危险的气氛,增强表现力,让听者如临其境。
  3,语调语势变化造成的声音夸张。
  可以由高调语势造成夸张。例如:
  胜利啊,我们能够!
  这句诗充满激情与自信,仿佛进军的号角,属高升调,要采取先抑后扬的方法,“胜利”稍高,“我们”稍低,“能够”是关键,声音最高,“能”字要拉长。要取上行语势,“够”字要短促,要戛然而止,这样读才有感召力。
  也可以随曲折调语势造成夸张。例如:
  好个“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上例中的“好个‘友邦人士”’要用先升后降的曲折调,“是些什么东西”
  要用先降后升的曲折调,发音部位要高一些,加上一些尖厉声音,以表达作者对所谓“友邦人士”的嘲讽和愤慨。
  4,声音停连造成的声音夸张。
  一般的停顿时间都比较短,声音间歇在人们正常接受范围内,语音流是正常的,听着不会有断句的感觉,不影响语义和情感的表达。但是遇到感情特别强烈的强调停顿时,就要注意巧妙运用停顿,要做到声停情不断,声停气还连。例如:
  医生强忍住悲痛说:“焦裕禄同志|恐怕最多|只有二十几天了。”
  上例中的两处停顿,声音虽然停了,但气流不能断,感情也不能断,要让其延续,直到感情表达得比较充分、恰到好处时,再接着发出下面的音节,以充分表现医生不忍心宣布这一残酷事实的悲痛心情。
  那么,什么时候运用这些声音夸张方法呢?
  1,文学作品往往用生花妙笔来描写、渲染某种环境氛围,创造情境,从而表达强烈的情感。朗读这些语句时要使用声音夸张。例如:
  呵,汽车,扎起白花,
  人们,黑纱缠臂。
  广场——如此肃穆,
  长街——如此沉寂。
  残阳如血呵,
  映着天安门前一
  低垂的冬云,
  半落的红旗……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上例中作者描写的是周恩来总理逝世时,天安门广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庄严、肃穆场面,对当时凝重的氛围和人们悲痛欲绝的心情进行了渲染。这里的语句可以恰当运用声音夸张。朗读时情感要深沉、真挚、饱满,气息要足,夸张发出气与声混,声音颤抖,透出哭音的声音,其中“广场、长街、天安门前”还要重重地拖长,“风里”要用缩小的夸张,以气托声,拖长声音,缓缓收音,从而用声音创造出庄严肃穆的场面、悲痛欲绝的氛围,把听者带进去感受这种氛围。
  2,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这些地方也要运用声音夸张。有时甚至是非极度夸张不能表达到位。例如: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一段是全篇的高潮,语气要坚定,声音要洪亮,声音在高声区活动,特别是最后一句,推出全篇的最高音,“猛烈”两字要拖长,句尾在最高音处结束,像擂响的战鼓,像冲锋的号角,振聋发聩,在空中久久回荡,用声音营造出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氛围,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
  3,在小说、寓言故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不同性格的人物语言风格和语音特色也不一样,朗读时为了塑造出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常常需要声音夸张。例如:
  老太婆气得怒火冲天,打了丈夫一记耳光:“乡下佬,你敢跟我这世袭的贵妇争吵?滚回到海边去,老实对你说,你不去,也得押你去。”
  老头儿向海边走去,他开始叫唤金鱼,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你要什么,老爹爹?”
  老头儿向她行了个礼。回答道:“鱼娘娘,你做做好事吧,我的老太婆又在大吵大闹,他不愿再做贵妇人,她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金鱼回答说:“别难受,去吧,上帝保佑你!老太婆就会变成女皇。”
  在这个寓言故事中,金鱼、老头儿和老太婆三个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截然不同。金鱼善良纯真:老头儿老实懦弱,逆来顺受,不敢反抗;老太婆专横霸道,贪图享受,贪得无厌。朗诵时,金鱼的声音发音要靠前,发出儿童柔和、清脆、甜美的,真诚感恩的声音:老头儿的声音发音要靠后压低,发出憨厚、低沉,又无可奈何的老年人的声音;老太婆的声音主要放在高音区,外加尖厉的曲折调,可以极尽声音夸张,以刻画老太婆贪婪成性、专横霸道形象。

声音夸张在朗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