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认为我国古代礼俗是“尚右”的,这在权威的字典中都有所体现。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些例证可以证明这一礼俗。
第一,左卑右尊的风俗在居住方面的反映是富者居住在居住区右边,贫者居住在居住区左边。
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注释:“[豪右]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又如《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成渔阳,力百人屯大泽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注释:“间,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间,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间左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
第二,左卑右尊的风俗在官职上的表现。
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没有注释。这里的“左”“右”有“副”“正”之分,“右丞相”居上。举个显豁的例证——《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注释:“[右]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这个“右”是地位高的意思。与下文中廉颇言“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中的“上”是同义词。
再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及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其中的“左迁”“左降”就是降官、贬职的意思。
第三,左卑右尊的风俗在座次方面的反映。
如《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多数教材对鸿门宴的主宾座次没有注释介绍,如果我们不留意,可能就会疏忽其中蕴涵的文化意义。杨树达《秦汉座次尊卑考》:“秦汉座次,自天子南面不计外,东向(坐西朝东)最尊,南面(坐北朝南)次之,西面(坐东朝西)又次之,北面(坐南朝北)最卑,其俗盖承自战国。”我国古代房屋的方向大多是坐北朝南,在此基点上左边指东席(坐东朝西),右边是西席(坐西朝东)。这也符合“左卑右尊”习俗。在《史记》这段文章中,司马迁巧妙地利用座次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权势在握的西楚霸王项羽毫不客气地傲居东向的尊位,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沛公”,只能“北向坐”,表现了刘邦谨小慎微、忍辱屈尊,又狡诈多计的性格。
我们在篇首提到我国古代礼俗是“尚右”的,这是普遍的礼俗。但是,古代社会的有些场合、有些阶段也有“尚左”的礼俗。这在中学课本中也有表现,细心的学生常常会提出疑问。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注释:“[从车骑,虚左]带着车马,空着自己车上左边的座位。从,(车骑)随从,这里是使动用法。左,左边的位子,是上位。”为何信陵君要“虚左”呢?原来古代在乘车的时候,是以“左”为尊的。古代乘车之法,驾车者坐在中间,尊贵者坐在左边,右边一般是侍卫。信陵君“虚左”,表示自己恭谦下士,尊重侯生。为什么“车左”有尊贵意呢?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指出:乘车尊左可能是出于方便的考虑。御者在中,便于驾车。驾车要挥动鞭子,挥鞭一般用右手,这对右边的人有一定干扰,左边则要相对安静一些。战车上侍卫要手持武器御敌护车。如果他站在左边,得力的右手就在内侧,这显然是不便于使用兵器的,所以侍卫最合适的位置就是右边。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黛玉是客人,王熙凤招待她坐在上座(左边第一张椅上),黛玉考虑还有舅母等长辈,不敢坐。
再如《失街亭》:“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这篇课文出自《三国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是在史书《三国志》的基础上进行“演义”的。司马懿作为司马昭的父亲,地位辈分自然高于司马昭,他从左边出现,也可以反映出这里也是“尊左”的。
这种时而“尊右”时而“尊左”的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我们认为今天的读者需要有历史的眼光,有的课本注释“尊右”时强调了“秦汉以前”,这是十分必要的。学术界一般认为,“尊左”现象在秦汉后逐渐出现。所以,古代礼俗是“尊左”还是“尊右”,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