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琵琶行》脍炙人口,诗人在这首诗中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银瓶乍破水浆进”一句比较容易理解,人们争议不多。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在注释中说:“银瓶,汲水器。”师生们很容易就会认为此处的“银瓶”实指银质的瓶。可是“银瓶”却又何以“乍破”?
众所周知,银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其延展性仅次于金,能压成薄片或拉成细丝,显然银质的瓶是不可能“乍破”的。其实,此处的“银瓶”并非实指银质的瓶,而是白色瓷瓶的美称。
纹饰繁密、富丽堂皇的银器,多为王公贵族们所享用,其中有许多银器都是地方贡品,非普通群众所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相比贵重的金银玉器,瓷器的制造与使用更加兴盛普遍。诗人白居易为中唐时期人,唐代瓷业空前兴盛,李肇《唐国史补》里写道:“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的白瓷达到很高的水平,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琵琶行》一诗作于白居易左迁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诗人身处九江郡,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市,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在江西景德镇一带,人们买卖白色瓷瓶时,因为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为了避讳,买卖双方约定俗成地都会用“银瓶”代替“白瓶”一词。
明代刘嵩《夜宴王召南席上观黑厮旋舞胡瓶歌》描写了藩童在筵席上杂耍的情景,其中的“银瓶”也为白色瓷瓶,否则,藩童头顶着一只不易摔破的银质瓶,也就不会造成“欹侧愁杀旁观人”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