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5期 ID: 138587

[ 余映潮 文选 ]   

把“球”抛给学生

◇ 余映潮

  [教例简述]
  教学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一、评“读”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2几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
  3,请同学们评议这几个同学的朗读。
  同学们评议的内容有:
  ①蚊子说的一段话不能读得太蛮横,应读出一种藐视、嘲笑的口气。
  ②读“开战”的部分,速度要快,要突出狮子的狼狈。
  ③“吹着喇叭”处,要读出蚊子的得意。
  ④“叹息”这一部分,要读出一点讽刺意味。
  ⑤两段之间要自然停顿。第二段要读得平稳、有力。
  ⑥“最强大”与“小小的”要读出反差。
  ⑦肯定旬的语气要与否定旬的不同。
  二、答“疑”
  老师请同学们解答自己的疑问:
  1,蚊子的两次“吹着喇叭”在意思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蚊子的话语表现了蚊子的自信还是骄傲?
  3,蚊子的话是不是太啰唆?
  4,蚊子“叹息”的一段话,能不能说明蚊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5,课文中大起大落的情节是否合理?
  6,全文点示寓意的关键词句在哪里?
  同学们认真揣摩课文内容,纷纷解答“老师不懂的内容”,其中有些“见解”甚至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如对第3个问题的答“疑”。
  学生一:蚊子的话并不啰唆。第一,这些话表现了蚊子的自信;第二,这些话表现了蚊子的策略,它用辱骂、鄙视的语言激怒狮子,以便战胜狮子;第三,与蚊子“吹着喇叭”的特点非常吻合;第四,话越多,与失败形成的对比越强烈
  学生二:是太哕唆了!你们看,“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我比你强得多”这些句子不仅重复,而且表达也不生动。我们学习语文,难道要学习这样的表达吗?
  [评析]
  有人说,评价一个教学设计的优劣,要看三点。第一,看其是否因材施教;第二,看其是否因文施教;第三,看其是否因能施教。
  有调查报告说,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课,应做到四“要”:课堂气氛要活跃,教学手段要多样,锻炼机会要均等,教育方法要巧妙。
  我们若用上述观点来进行评价,这个教例应该是很优秀的,这是一节朴实活泼、简练丰满的课。
  教师有很高的操作技巧,他“大智若愚”,把解决问题的“球”抛给了学生。
  于是学生的活动便“满堂生辉”。看“评读”中的议论,看“答疑”中的见解,是多么令人欣喜!
  这一“抛”,实际上“抛”出了教师的魅力,谈笑之中,“樯橹灰飞烟灭”,主要教学问题迎刃而解。虽然说是极短的一篇课文,也可以看出教师指挥若定的风度。
  这一“抛”其实“省时不省力”。省时,是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省给了学生;不省力,是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才能迈开这改革的一步。
  “把‘球’抛给学生”,留给我们意味深长的思考。
  推荐理由:很多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操作很困难。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半因为这“球”没有抛出去。是教师自己在玩。抑或是抛出去了,这“球”也不是学生爱玩的“球”。

把“球”抛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