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而又略带忧郁的眼神,杂乱无章的发型,混搭的服饰,坚定的步伐……一张乞丐行走街头的照片一传到网上,便立刻迷倒了大批网友。照片上的男人因眼神犀利而又忧郁被网友称为“犀利哥”。大家纷纷猜测:这个有着欧美“粗线条”轮廓和日韩“混搭”装束的“不羁”男人到底什么来头?莫非传说中的行为艺术家,抑或隐姓埋名的武林高手、丐帮帮主?……当然,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一切其实都只是场误会;这位被誉为“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的“犀利哥”并不是什么艺术家或武林高手,而是个货真价实的乞丐。然而,不管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坚定地认为:这“犀利哥”就是酷,简直是酷毙了。
其实,“酷”的不仅是“犀利哥”本人,还有“犀利哥”的名号。“犀利哥”这个名字由“犀利”和“哥”构成,二者之间的组合是一种超常搭配:“犀利”一般只能修饰“眼神、目光”等,不能修饰人。这里用“犀利”修饰“哥”采用的是语义嫁接法:“犀利的眼神”与“男性、男人”嫁接,结果便是“拥有犀利眼神的男人”。
“犀利哥”在被人们关注了数目后终于回到了他阔别多年的家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犀利哥”人是走了,他那响亮的名号却留下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网络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犀利哥”。比如,NBA火箭队球员乔丹·希尔因神似“犀利哥”而被称为“火箭犀利哥”;著名演员濮存听因骑自行车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网友封为“低碳犀利哥”;湖北一个同样“有型”的手拿雪碧的乞丐被网友称为“雪碧哥”:NBA火箭队的球员巴丁格,因名字中带有一个“丁”字,且常作为替补出场并有高效发挥,其作用如同球队的补丁'被球迷戏称为“补丁哥”……“哥”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能产性的类词缀。
其实,在“犀利哥”走红网络之前,汉语中已经有个意义和功能都类似于“哥”的类词缀:“男”,常见的组合比如“礼帽男、猥琐男、型男”等。然而。“男”和“哥”又是有区别的:“男”只强调男性,本身不带感情色彩,比如“礼帽男”是中性的,“猥琐男”是贬义的,而“型男”则带有一点点褒义。相比较而言,“哥”类词语则大多带有一定的褒义,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对被称为“哥”的人往往充满了尊重和敬意,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犀利哥”的总体态度是正面的。“犀利哥”的语义色彩自然会影响到其他同类词语的色彩。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类词缀“男”和类词缀“哥”会是一种相互竞争又彼此分工的关系。
从根源上看,不管是“Xx男”还是“XX哥”,它们的大量出现都是人们类推、联想的结果。从语言学角度看,我们可以用“模因论”来解释。“模因论”是由英国著名学者道金斯(RichardDawkins)创立的学说。其实,该学说是个广泛适用于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语言学是在最近几年才比较多地关注并运用该理论的。该理论认为:模因是信息传递的单位,模因会像病毒一样到处传播,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异:语言是一种模因,语言单位可以被模仿并可能发生变异。分析“XX男”和“XX哥”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就是模因“男”和“哥”由于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在网络上不断复制、传播并发生变异的结果。
我们说,语言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方面它受到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极大地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一种语言现象的存在和发展一定需要社会需求的支撑。比如,当前网络上比照“犀利哥”的说法又出现了“犀利姐”的说法,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太多关注,究其原因,我们觉得其中的一个方面是:“犀利哥”的突出特点是“酷”,女性似乎并不太追求“酷”,所以,“犀利姐”的说法没有太过流行也便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