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选修课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因而,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重拓展,探究性强。选修课比必修课要求高一些,容量大一些,专题意识强一些,选择余地大一些。可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修课如何上?新课程培训的专家们在指导选修课的上法时,强调“高中选修课不能上成必修课,也不能上成大学选修课”,但却没有给教师提供选修课的具体上法,也没有提供选修课的范本和典型。所以如何把握分寸,去拿捏、定位,成了选修课教师共同探索的话题。从本质上说,必修课和选修课不管如何区分,教学目标都应该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理念,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不断发现和创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提高语文素养。在安排落实选修课时还应该考虑选修课和高考的关系。从实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养,使他们适应高考并不矛盾。但实际操作时又不能太随意,不能太宽泛,需要研究,做好积极应对工作。
如何才能让选修课不至于上得太虚,不与高考分离呢?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计划安排: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的有机对接
苏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部分已编出的有4个系列共16个模块,从教学的需要来说,应该有较大的空间。
我们学校目前适当调整《选修课指导纲要》中建议的选修内容的教授顺序,做到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的平滑对接。高二上学期开设(<论语>选读),考虑到古代诗歌散文比较重要,和高考结合较紧,高二下学期穿插着开设《外国小说欣赏》和《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既解决了《外国小说欣赏》背诵量偏少的问题,又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古代诗文阅读和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以及写作训练提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课程重视共同基础、鼓励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追求。将《语言文字运用》放到高三上学期,正好结合高考第一轮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又避免了纯粹的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的枯燥乏味。
二、选择教学方式: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我们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任务与目标定位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读者,教学任务与目标定位在欣赏、鉴赏,为此,我们尝试了下列几种主要的教学方式:第一,互动式教学。这种方式目标发散、随意,要求学生就文中的某个语句或段落进行朗读、讨论、点评。第二,体验式教学。这种方式的目标单纯集中,要求学生抓住一点仔细体会。第三,研读式教学。这种方式的目标也是单纯集中的,要求学生在前两种方式的基础上,从文章的某一角度深入研究,写读书笔记。其他还有案例分析、专题论坛和情景模拟等。
我们让学生以深度阅读为主要阅读方式,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生成语文能力,锻炼语文思维能力,促进独立而深刻的思想的形成。比如古代散文阅读课,上必修课时更多的是抓住文言词语与其他文言现象,解决的主要是文字的梳理与积累,而在选修课中,将重心转向对文章写作艺术的欣赏和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挖掘。又如外国小说阅读,我们不满足于让学生记住几个名词和术语,而是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艺术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多种文学样式。我们要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
以对古代诗词的学习为例:必修课的目标很明确——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含义,把握诗词感情,让同学们吃透这首诗词:而在选修课中,绝对不能局限于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以点带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诗(词)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及风格,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引领学生向纵深发展。
三、寻找选修课与高考的结合点:定位、融合、分点、程式
以B模块为例,高考复习建议为:定位、融合、分点、程式。
(一)定位
两个模块,实际上涉及四种文体:古代诗歌、古代散文、现当代诗歌、现当代散文,最好每种文体都能复习到。对于普通中学的考生,诗歌和散文的复习应更多地从一般性阅读要求上进行。即使重点中学的考生,也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应付语文必考试卷上。
(二)融合
1B选修复习不计划单列,把它融入必考阅读的复习中。解读考试说明可以得出两点:1,1B考试内容与必考现代文阅读要求基本相同,稍有不同的是把原8条分成三个层级,题型不同。2,1B选修部分并未对古代诗歌另提要求,可以理解为与必考中古诗文阅读要求相同。
结论:从定位看,融合是必要的:从考试说明看,融合也是可以的(这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这样看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修课与必修课不管如何区分,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侧重点不同,它们都是语文课,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高考对它们有同样的要求。因此,凡是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是适用的。不会因为是一个新生事物,就必须创造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它。比如说《(论语)选读》<古代散文选读>的教学,就一定要和必修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采取不同的方法吗?未必有这样的必要,实际上也未必有这样的可能,因为文言文的阅读规律和教学规律是必须遵循的,不能因为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课中就可以无视这样的基本规律。
(三)分点
一个题目最好分解成一至三个小题目,把10分分解到几个小题目中,题目呈现一定的梯度。这是一种答题技巧,对于考生完整答题,多得分,得满分十分重要。
例如:“就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对《动人的北平》作简要的赏析。”这个题目可以分三点:什么是形散神不散(是什么)?《动人的北平》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为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怎么样)?
1,什么是形散神不散?
答: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它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动人的北平》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首先,它采用总一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段为全文总起,提纲挈领,统领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开分述:其次,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等来写,尽管放得很开,但在精神上始终扣住北平的动人之处,表达出对北平深深的感情,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形散可以把北平的动人景象展示得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神聚可以使行文脉络分明,北平的独特性和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这一“神线”贯穿全文,主题得到充分而明确的表达。
(四)程式
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曾经是程式化教学的天下。在新思潮的>中击下,程式化教学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了。各种创新教学、个性化教学无不以对程式化教学的口诛笔伐为时髦。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不应该强调模式,认为教学模式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束缚。有人认为程式化教学特别重视课文结构分析、内容要素分析和“知识点”的提取,特别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效果却仍然是“少慢费差”,学生越学越糊涂,老师越教越困惑。有人认为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每次都应是新鲜的、独特的,而不是重复的、模式化的。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无法预知的变量,因此也就使语文教学无法做到有序化和模式化。
这些论点对于高三语文老师以及要应考的高三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负面的。高考涉及三方面的人:命题人、教学者、应试人。按照上述观点,命题人有命题人的独特见解,教学者有教学者的独特见解,应试人有应试人的独特见解,高考阅卷应该以谁为标准呢?现代文阅读题虽说是主观题,但答案却是以命题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的。应试人尽可以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思维,命题人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你那999个不算数。应试人如何读出命题人的那个哈姆雷特来呢?教学者如何教会考生正确读出命题人的那个哈姆雷特来呢?这就是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程式化教学。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段意、主题的概括能力,写作特点的理解能力,等等,就是在程式化的教学中逐步提高、日益巩固的。当然,它的局限性也是无须讳言的,如束缚思想,造成思维定式等。但是正如京剧的程式、古诗的格律并不影响剧界诗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一样,阅读教学的程式化也可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情之外”。
我们如此强调程式化教学并非要与语文教学改革唱对台戏,如果近几年高考试题不变,而程式化教学的效果能在高考中得到确认,那么不用谁大声疾呼地推广、宣传,传统教学定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