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学科是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等特征。初中生的心理极其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评价是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不是教师简单答复,进行对错判断的的过程。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质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考虑语文课堂评价从三个方面出发:学生平等与学生发展,真实评价与个性评价,留有空间与自由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评价;学习情绪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的自我存在意识增强,教师的言行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课堂评价是师生之间互相了解、沟通的重要平台,恰当的语言、姿态能够起到良好的互动效果。课堂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信息的知觉、判断、采集分析以及反馈利用的活动。”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课程评价已有许多改观,但还存在着评价标准用成绩说话,师生沟通程度不高,学生因评价产生内心体验及其对后继行为的影响等问题。为此,本文尝试从课堂评价与初中学生学习情绪的关系入手,基于课标的改革,探讨论课堂评价的愿景。
一.语文课堂评价现状
第一,评价指标单一化。素质教育政策出台多年,一线教学还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中考是初中生的指挥棒,一切学习效果的优劣都是以成绩说话,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表达方法,不能在考试中的到准确的分数,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中得以表现和发展的要素也只能被掩埋。第二,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学生思维、学习程度,学习能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为了学生考出优秀的成绩,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外界因素容易导致心理变化,基础较弱的学生认为与其他人差距过大,心生自卑感,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第三,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评价效果不仅局限于当堂课,还应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评价师生都不够重视,往往以简单的话语“好”“很好”等一概而过,最基本的知识性问题都没有给予合理的判定,发散性的问题更无从谈起。
二.语文课堂评价对初中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
Pekrun等人在2008年研究显示学习情绪在学习成绩中有重要分量,某一学科的学习情绪能影响该学科的学习成绩,进而能影响另一学科的学习成绩。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愉快教学”、“知情教学”等观点,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发展体现着学习情绪被纳入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范围中。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心理上期待别人的关注,期望在别人能看到自己独特的一面,有时为了得到别人的重视,刻意的表现出优秀的一面。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射在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的情绪。“学习情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与其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愉快、兴趣、厌倦等。学习情绪与一般的情绪不同,它特指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绪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言行而变化,这种变化会波及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情绪的积极与否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期待老师的肯定与点拨。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恰当的肯定与评价,不仅在知识层面上给予指点,更应对学生理解问题的观点、表达方式等给予引导及评价。根据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点,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等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会带来疲倦,甚至厌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情绪会影响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力,因此学习情绪与学习效率休戚相关。积极地情绪使人快乐、积极地对周围状况作出反应,快乐、满意、自豪等积极地情绪有助于拓宽人地灵活性,提高能动性、效率性;消极情绪使人厌烦、恐惧周围的事物,影响人的思考、反应能力,降低学习效率,悲伤、逃避、焦虑等消极的情绪。所以,愉快的情绪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情绪消极,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三.课堂评价的愿景
(一)学生平等与学生发展
由于先天后天的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程度、智力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老师应该以同样的标准和关注,审视学生的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是对自己情感的阐述,是对生活的感悟,有些是积极的情绪,有些是负面消极,老师要设身处地的安慰、引导学生,给予学生正确解决方法,调节情绪,跳出困境圈。学生的潜能是多方面的,要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在课堂中得以展现,教师通过课堂评价的形式给予指正与肯定,使学生认清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评价是围绕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各种评价方式的总称,并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休戚相关,教学评价必须是促进学习的教学评价。”师生问答过程不是简单判断学生对错的过程,而是由学生的本真层面引向更高层面的互动,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对学生回答内容的延展,用追问、讨论、递进式的方式达到思维的碰撞、升级。但还要注意,在挖掘学生潜力的同时,还要注意时间、节奏,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为了单独某一个同学的发展,而忽视了全体同学课堂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敏捷的思维,精炼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的评价、指导学生。
(二)真实评价与个性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轨迹给予与学生状况真实、个性的评价。学生个体差异主要包括学生成绩、兴趣爱好、心智水平等差异。教师要看清差异、尊重差异,这样才有利与学生的发展。差异是学生开阔视野的资源,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声音解决,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以往我们埋怨学生同质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评价学生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语言,放在同一个框架里,异化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被视为不合格的学生,为了不被淘汰,学生只能套在一个评价框架里,这样怎么能出现有个性的学生。就像车间里的同一条生产线,大多数的产品是一样的,不一样的产品被视为次品,会被剔除。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总结课文时启发到:“请同学们想想,你头脑中石拱桥是怎样的?”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自豪的说了他想像中的石拱桥,教师评价说:“你真聪明。”那个学生一脸平静。显然,学生听多了这样泛化的评价,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不感兴趣了。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评价目标、评价语言也应该有差别,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评价建议。这就要求老师的课堂评价根据学生的自然情况,对症下药,达到发展的目的。培养差异不是等级上的差异,而是方向上的差异。这样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尊重个性发展的方针。北京师大的博导谢维和副校长曾经说过,“作为教师,头脑中应该多有几把评价学生的尺子。或者说‘标准’,只要善于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学生,就会有更多的人才出现,假如只有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那就只有少数的优秀人才。”
(三)留有空间与自由思考
承认差异的同时,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内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根据这种情况可以留有空间的评价。例如,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差异,针对表达能力弱地学生就要给予时间和空间自己思考,差在哪里,怎样通过努力进步。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老师不能面面俱到的指导学生发展,要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形成独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所有学生正在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描述了苏中园林的石林”,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出了部分正确答案,得到老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这样的回答,其他的学生认为已得到老师的肯定,这就是正确的答案,这样会导致想象的空间狭窄。要避免语言暗示的负面作用,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成先岚.建立教师课堂评价能力框架的初步构想[J].教育研究,2008(1):17-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
[3]王俪嘉.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1).
[4]吴立刚.当代苏联的语文教学改革[J].语文学习,1985(8):12-13.
[5]增加延、罗晓杰.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专业人员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1(4).
韩笑,于聪,长春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