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6期 ID: 150914

[ 莫莉 文选 ]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 莫莉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以及承载教学开展的学校层面是否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其中教师因素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各方面因素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本文主要从教师这个角度探讨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力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师;因素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在于“效益”。对于学生,有效教学即通过教师的教学要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乐;对于教师自我,有效教学也要能让教师感到拥有教学的成功感与幸福感。所以,教学效益产生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教师如果忽视自身的一些对教学不利的因素而盲目开展教学就会使得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当然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效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对自身因素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效率不高,影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开展。那么,哪些教师因素会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开展呢?通过过笔者前期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以下教师因素会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一位教师是否能够全面正确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路线并把它实施到教学行为中;他是否树立了主体性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终身教育理念和创新性教育理念;他是否具备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效益意识等;他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他是否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比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到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在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尽管已经融入到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也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但他们的很多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依然不能把主体性教育观念实施到行动中,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对于国家的一些教育方针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并不十分清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仅有教师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不深入的原因,还有跟理念与落实存在差距有一定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并践行这些教育理念才能为开展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二.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
  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很大。教师的文化水平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具体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等。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重要关联,特别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相当重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文学科知识可以说是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须条件,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基础;实践教学知识是必要条件,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相关学科知识是补充条件,是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纽带。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这些语文学科知识包括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语文教材、语文教育思想史、修辞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对小学语文学科毫不了解,没有丝毫语文专业知识的教师可以把小学语文教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药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掌握深厚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才能使教学达到真、善、美的境界。除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外,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很重要,因为这些知识能够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性开展有效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虽然经验丰富却不受学生的欢迎,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或者具备了但不会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的“有效”就是教育学、心理学的普通原理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结果。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性知识。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都强调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体验、处理各种情境、困境等方面自我洞察与反思得出的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实践性的知识是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体验、洞察、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这样才能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现实教学中,单说小学语文教师的处理课堂实践的教学智慧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自身的实践素养。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动手操作、评价与反馈、控制与调节理解交往等实际的本领和才智,教学能力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语文教师仅有深厚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而不能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是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如果一个教师具备高智力却没有钻研教学的能力,不具备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那他的教学要达到有效是会打折扣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处理、教学设计的适度与优化、教学目标预定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这些在课堂教学中都是需要教师用教学技能来解决的。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读不到位,导致教学设计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之间存在差距,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等,所有这些都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能力呢?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要有不断充电的勇气,努力更新自己的各种素养、能力和技能,同时积极主动与同行行、专家沟通,听取有利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开展的建议,不断完善自己。
  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关于效能感在心理学上是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的,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很多研究已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教学效能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能否教好学生的主观直觉与信念;一般教学效能感则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二是通过影响教学的策略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效能感越高的教师,他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运用的教学策略越具有挑战性,越能激发教师教学的动力。相反,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哪怕有效的策略也不愿去尝试,逃避改进教学,因而很难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总认为学生还小,设定太高的目标不仅学生达不到,自己也没必要。尽管新课程改革让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都有一些改变,但由于教师本身对教育教学的认知不充分,对自我和学生期望的设定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偏低,极大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决定了教师个人的应激程度、焦虑反应等身心反应过程,进而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这些因素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积极主动避免或改进不利因素,真正从观念到行为的具体实施,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达到有效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红.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J] .中国冶金教育1998(2):85-88.
  [2]周倩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J].教育研究小学时代2011(21):8-11
  [3]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259.
  [4]党彩萍。教师自我效能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6):135-137.
  
  ※ 此项目为曲靖师范学院2010年科研基金项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成果之一。
  莫莉,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