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6期 ID: 150883

[ 刘伟 文选 ]   

文学教学中课件的利弊分析与科学运用

◇ 刘伟

  内容摘要:课件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在文学教学中,如果不适当地运用,优势可能就变成了局限。只要我们提高对课件教学的科学认识,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采取相应的对策,科学地、合理地使用课件教学,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度”,就一定能克服局限,更好地发挥出课件在文学教学的优越性。
  关键词:文学教学;课件;科学运用
  课件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它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刺激方式的融汇,构成了立体的教学范式,开辟了教学的新平台和新手段。但是,在文学教学中是否可以毫无节制地使用课件教学,应当如何科学地运用?很值得我们深思,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一教学手段作以理性审视,以促进在文学教学中更好的克服其局限,最大限度的发挥课件的优势。
  一.课件教学的优势
  课件教学的优势是由课件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它可以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集为一体,从而对学生的感官形成非常强烈的多种刺激,由此就使教学具有了形象可感性、生动活泼性、多维立体化的独特优势。不仅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完满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课件教学由于影像、音声等多种刺激的同时作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物理课上,教师将以往难以表达的图形、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生动直观,学生容易接受。新闻采访课上,可以运用影视画面和播放录音,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立体感受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热情。课件教学能够产生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主客交互方式。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和教学模式。而且,课件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态和静态的图像集成在一起,形成教学软件,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文学教学中课件的局限
  课件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固然有上述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在文学教学中,如果不适当地运用,优势可能就变成了局限。它的局限主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平面化和直观化,易损于文学自身的魅力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文学教学是一种形象教育,是通过语言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中再创造和加工后形成的内在形象,而且,这种形象是模糊和不确定的。而课件尽管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态和静态的图像集成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但同时,如果一味或过分运用的话,又使文学形象变得高度平面化和直观化,在一定意义上,破坏了文学所具有的想象性、模糊性和多样性,势必减弱文学的魅力。比如在面对同一部作品,由于每个人的想象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文字在大脑中被唤起的审美表象是不同的。如果完全变成形象的画面被观赏时,个体独特的想象和再创造过程被割舍掉,致使每个学生的感受都成了这同一画面的复制,这种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对文学的平面化和肤浅化的理解,丧失对文学的深层次的思考与体悟。
  2.物质化和机械化,不利于教师人格教育和师生情感交流。文学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更需要情感和教师人生体验与文学理解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但是课件教学的手段是由物质机械构成的,本身没有人性,过分地依赖或不恰当地使用,就容易导致人格和情感教育的缺失。教师是有生命和有情感的,教师又是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人生的道理、做人做事的原则方法点点滴滴传输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一味地采用或过多的采用课件教学的话,就会丧失掉教师的人格教育的作用,或者限制了教师的临场激情迸发。而且,教师过多地利用课件,较少面对学生,师生双方都较少注意对方的体态语言,缺乏真实情感的交流。
  3.固定化、程式化,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持久和因材施教。文学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充满了审美的愉悦与快感,但是,授课时如果一味地采用这一方式,那么,长此以往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减弱新鲜感,削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不能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年和知识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的每个专业、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反应,有针对性地组织或及时迅速调整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所以缺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和及时调整的灵活性。
  三.文学教学中科学运用课件的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应正确定位,认清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文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审美判断力和文学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思想认识上,应当给传统教学和课件教学有个正确的定位,也就是以传统教学为主,以课件教学为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清醒地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使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得知识。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发现、获得知识的能力,重视创造个性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品德、人格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努力将传统教学的长处和课件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使课件在文学教学不断更加完善。
  2.在课件制作上,应把握特点,发挥优势,突出立体可感的教学效果。音声、动态和静态的图像是课件教学的优势,最能产生视觉和听觉效果,因此,应当突出这一点。但是,实际中,有的课件基本上是由文字或图表构成的,这至多是把课本的内容条理化和概括化,也的确节省了教师往黑板誊写的过程,但是,并未对学生感官产生更强力的刺激,课件教学的效果并未很好地达到。当然文字、图表也很重要,也应当有,但是更应突出的是音像可感的立体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作不到的。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更多信息的获得大多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感化,有利于接受和理解,音声和影像就起到了这个作用,这是文字、数字以及图表很难达到的效果。但是,应当注意课件的内容要适度,更多的内容主要应通过教师的口头讲授来完成,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想象和再加工的余地。
  3.在教学实践上,应合理运用,灵活调控,突出教师授课的主导作用。课件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受到了冲击。但是,不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应当占据主要角色,发挥授课的主导作用。而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扮演配角,随时听从教师的调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班级、学生的特点,预先制定相应的重点、难点设计和做好思想准备,随时在教学中适时作以微调。教师必须把握好课件教学的时限和间歇,每一节课运用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是阶段性的、间歇性的,伴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者作为演示或者作为映证,为讲解服务。只有将教师的主导性与课件的辅助性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文学教学中引入课件,所产生的优势是不能轻视的,同时他的局限也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们提高对课件教学的科学认识,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采取相应的对策,科学地、合理地使用课件教学,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度”,就一定能克服局限,更好地发挥出课件在文学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⑴刘茂森.电化教学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⑵张小菊.从辩证的角度看多媒体教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
  ⑶冯建玲.加强多媒体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⑷杨芳.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理性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02,(13).
  ⑸唐智松.论现代教学手段的负面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1998,(4).
  ⑹张建党.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7).
  刘伟,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中日文学关系研究。

文学教学中课件的利弊分析与科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