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上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可谓百花齐放,尽显风流。但是,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华丽热闹的课堂背后,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依然充斥课堂。本文例举几种常见的现象,愿与同行共同剖析,并寻求解决策略。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提问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上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可谓百花齐放,尽显风流。但是,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华丽热闹的课堂背后,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依然充斥课堂。这里例举几种常见的现象,愿与同行共同剖析,并寻求解决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随意、模糊、呆板
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注意:第一,增强目标意识,把握课程标准。第二,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增强目标的针对性。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第三,加强目标整合,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成分,而是共同支撑起人的素养与智慧的一个整体。语文教师把握好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或浅尝辄止,或取舍不够科学
新课程主张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教学内容从教材延伸到自然界和社会,提倡课堂的生成和开放,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发掘和捕捉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延展和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注意:第一,超越教材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中,文章的基本知识、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对生活素材的选取要坚持一个标准,即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提问无针对性,问题设计不合理,无法调动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好的提问应做到:①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②摸清学生,从学生出发;③精心设计提炼问题,使之更具科学性;④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发挥其主体作用;⑤善于把握提问、启发的最佳时机与方式等。
四.师生互动肤浅、被动,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教师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新课程反对传统教学以“实体优先”为出发点,而是主张交往和互动。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实现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对话才能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因此,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第一,对话内容应围绕课程主旨,防止漫无边际的假对话取代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影响对文本建构的参与程度。第二,加强教师在对话中的引领作用,避免学生的认知在原有水平上徘徊。第三,注重生生对话、自我对话,真正实现智慧的相生和生命的相融。
五.教学设计:过于严密,预设缺乏弹性
长期以来,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这样的备课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卡壳”现象却时有发生。新课程强调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是基于预设。脱离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忽视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我们应当以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尊重学生个性和多元智能为基础,倡导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中生成,教师应当让学生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注重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在对话中生成,教师要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第三,在情境中生成,教师既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突发情境,又要避免为了情境化而情境化。
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对教材、学生等的研究。只有不断正确的、科学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才能变无效为有效甚至高效,真正构筑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的和谐课堂。
雷伟强,甘肃会宁县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