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教育能否产生效用,与语文教育的色彩、力度、特质密切相关,因为语文教育必须经由受教育者的感受、体验,才能最终使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我认为只有高中语文教育中格外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致力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动在一定情境中的激活和升华,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感受;生活;情感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更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不但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功能,更具有审美,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功能。因此,语文教育能否产生效用,与语文教育的色彩、力度、特质密切相关,因为语文教育必须经由受教育者的感受、体验,才能最终使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我认为只有高中语文教育中格外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致力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动在一定情境中的激活和升华,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几点想法:
一.高中语文教育是“感受的”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教条主义的倾向,一种背条条、记框框、用卷面成绩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教育现状,这种现状依然盛行。这样的教育语文,往往会造成学生思想及行为的伪化和逆反,说言不由衷的话,失去率真,远离真诚,其结果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马克思在他所著的哲学手稿中,反复强调感性对于人的重要性。“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毛泽东在他的哲学论著中也说:“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学习时的感受性强,就会给予学生相当长时间的记忆。所以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师不应只把目光单纯地投注于分数,殚精竭虑地只为给学生争得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以更深远的眼光,摆脱功利,关注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行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基。
二.高中语文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真实,远离了时代与社会,语文教育是强调“生活的”教育,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去所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要致力于把一些知识概念,所为课文的中心思想、标鉴化的人物评价和标语口号式的思想内容分析灌输给学生,应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述自己的真切感受,在教育中我们不是要用教育的“假”与学生的“真”相对抗,而是要用真正把握生活之“真”的教育去扬弃学生在人生认识上的伪“真”。
三.高中语文教育是“情感的”教育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人人都有感情,但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苏霍姆斯林基也说过:“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是残酷无情之源。”要使教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成为稳定的、持续的心理品质,这种转化需经过一个中介,那就是情感,这里情感不仅是通道,还是催化剂、生长素。高中语文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把情感作为手段,更把情感作为目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多元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久久不能忘怀。
总之,我觉得高中语文教育是通过阅读、感受、实践和体验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它的特点更凸显的是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作用方式,是熏陶渐染而不是规模锻铸。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则是个性化的和多元的,而不是普遍的和单一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诠释高中语文教育的精髓,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素养。
王富海,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