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称象》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要告诉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难点是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理解课文时认识比喻句,会用“一边……一边……”造句。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结合提示,用“先”“再”“然后”等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回答问题时间,培养学生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做”四个生字。
2,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双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后,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师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师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三、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小组互读。
2,指名朗读,同学互评。
3,抽字块认字。在卡片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对的给予表扬。
4,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5,指导写字,“再”“象”“像”“做”。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范读,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再请学生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后,请学生根据如下提示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
)用(
)(
)。(曹冲用船称出了大象。)
师指导学生明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第二部分是3、4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教师出示段意,教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照”“点”两个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理解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简略复习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请学生说说课文分成哪三部分,再次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投影出示段意:
起因——(1、2)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
经过——(3、4)官员们议论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过程。
结果——(5]用曹冲的办法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二、深入理解课文
1,大象的样子
师口述第一自然段。提问:这是怎样的大象呢?在哪个自然段提到了?(第二自然段)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学情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请学生朗读。)
师:听了朗读后,我们知道大象应该是又高又大的,虽然我们的眼前并没有这头大象,但我们依然能想象出来。你能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大象又高又大吗?咱们一起接读吧,看谁与老师接得最好,并能读出大象的样子。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大象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读大象的样子。)
大象——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提问:是说大象的身子是一堵墙吗?那为什么要说成像一堵墙?
学情预设:因为墙又宽又大,大象又很大,所以把大象的身子比喻成一堵墙。它们有共同特点,都很高很大。
师提问:那是说大象的腿是四根柱子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学情预设:因为柱子很高很结实,大象的腿也很高很结实,所以把大象的腿比喻成四根柱子。
师:是呀,你们看作者多会想象呀,用一堵墙比喻大象的身子,用四根柱子比喻大象的腿,使我们眼前—下子就出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象的样子。
2,官员的办法
师提问: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听一听官员是怎样议论的。官员的议论在第几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这一(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找。投影出示提示语,
(1)官员们想出了几个办法?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请你用“——”画出官员们的办法。
(3)试着把官员的办法连起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有两种,请学生分别说一说。
明确
第一个办法是得造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第二个办法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3,曹冲的办法
师:曹冲的办法在第几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请你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并予以指导。)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标一标曹冲称象的过程。
投影出示:
(1)称象的过程分几步?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说一说每一步主要做什么?
生边回答,师边小结,并板书如下: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上岸
装石到线
秤石头
知重量
师称象过程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师配画外音。)
出示图片,再次让学生感知称象过程。
请学生根据图片,自己先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师引导:书中是用“先……再…然后……”把每一步连接起来的,你能用这样的词连接吗?
师先示范复述,再指名复述。
4,最后一段
师结果怎么样呀?(指名读第五段。)
师:曹冲做了一件连官员们都没有做到的事,而那一年曹冲才——7岁,就跟你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难题,你能开动脑筋想办法吗?
三、指导写字:“照”“点”
1,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2,四点底的四个点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师示范写一遍。
4,学生练写各一遍。
5,展示评议修改。
(编者注:《曹冲称象》在语文版S版二年级下册。在人教版教材里,该文安排在一年级下册,题为《称象》。两课文除两处字词差异外,其他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