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美国作家梭罗长篇散文《瓦尔登湖》中的一节,表面上看类似我国的抒情散文,全文表现寂寞之美,但是,和我国现当代流行的抒情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我们的抒情散文,往往以景物和人物为主体,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式的,或者说,西欧式的抒情散文的一种风格,并不是以景物和人物为基础,而是以自我的感受、想象和沉思为基础。这种散文,是西方流行的随笔体(eassy)。这种文体,在抒情中带着很强的智性,它的感性依着思绪的自由联想为序。没有连续的景观的空间展示,也没有以叙事为线索的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文章的展开完全依赖作者的思绪,在思绪的自由展示中也不乏抒情,但不是我们习惯了的情景交融,而是情理交融。从内容来说,这一篇的特点是写寂寞之美。通常,我们青少年,一般是不喜欢寂寞而倾向于热闹的,对于孤独寂寞的美好,体会可能比较少。当然我们曾经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那里,朱先生营造7--种“独处的妙处”。
梭罗这一篇的寂寞之美,不像朱自清那样,依着清华园一角的景观程序展开,而是按着西方人的文化观念,展示对大自然、宗教、上帝的思索和联想。在文章的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寂寞”,而是渲染“宁静”。从两个方面来渲染:先是从客观方面,也就是从对大自然的感觉方面来表现,从听觉出发。牛蛙呜叫、夜莺的乐音,这些声音都是比较细微的,能感觉到这样的声音,说明环境相当宁静,虽然在他的想象中,在不可知的远方,有不宁静的动物。其次,从主体心情方面来渲染,为自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感到喜悦。
在作者心目中,寂寞的原初感受是大自然和自我双重的宁静。这里的宁静,显而易见是一个人独享的。没有任何其他人的参与,也就是没有任何人的干扰,才有一种“自由”感,才有“喜悦”感。接着写发现有人来过了,留下了嗅觉和视觉的痕迹。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这样一个独处的地方,有朋自远方来而错过,居然没有任何遗憾。这是从反面衬托寂寞中的怡然自得。来访未遇,挺好。下面一段是说,一个人占据了这么大的空间,最近的邻居也在一英里之外。在这里,作者第一次提出关键词:寂寞。作者的任务,当然不仅仅是提出这个概念,而是在深思中随想,把它想得美好;
可以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的小世界。从没有一个人,在晚上经过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门,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
这几句显然充满了诗意。诗意从何而来呢?来自逻辑的极端,就是把孤独强调到极端。从散文的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说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突出了自己在这里,在这个小世界里,是唯一的生命、唯一的人。说自己是人类中的第一个人,或者是最后一个人,就是强调没有见到过第二个人。在这样的感觉中,寂寞并不可怕。“把世界留给黑夜和我”,意思是哪怕在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了黑夜,这种寂寞也是美好的。这是寂寞的第一层意思。
文章往下发展,寂寞的内涵,既是情感的美,又是智性的深刻。寂寞,本来的意味是孤独,没有任何伴侣,但作者在“寂寞”中引申出另一个从属的观念:伴侣。寂寞本来是没有伴侣的,但文章却说有,这个伴侣就是大自然。只要与大自然混为一体,大自然就是伴侣。“伴侣”这个词,在这里的内涵发生了变异,不是有生命的人,而是大自然。这是把大自然当成有生命的对象来看待:风可以成为音乐,四季的变换可以具有“友爱”的性质,时时刻刻感受到“和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
寂寞的第二层意思是:大自然的友爱比之人类的邻近更富有人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的意图,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胜过人类的友爱。
接下去,对于寂寞,作家又进一步引申,达到思想的高度,从宇宙宏观的角度来考虑寂寞:
人们常常对我说,“我想,你在那里住着一定是很寂寞,总是要跟人们接近一下的吧,特别在下雨、下雪的日子和夜晚。”我喉咙痒痒地直想这样回答: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在宁宙之中不过是一个小点,那边一颗星星,我们的天文仪器还测量出它有多么大呢,你想想它上面的两个相距最远的居民又能有多远的距离呢?我怎么会觉得寂寞?我们的地球难道不在银河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加接近。
作家强调说,人们并不一定喜欢人造的车站、邮局、酒吧、会场、学校等等,只喜欢那“生命的不竭之源的大自然”。为了强调大自然的美好和诗意,就把人类的友好交往说得毫无重要性。这种绝对化的强调,又包含着某种智慧,其趣味不但属于情趣范畴,而且带着智慧。这种智慧,就是作家提供的关于“寂寞”的第三个层次:寂寞因为激发“思想”而美。应该说,作家的思想是深邃的,他在寂寞中思考自我,对自我进行解剖,发现了自我实际上具有“双重人格”:
因此,我能够远远地看到自己犹如看别人一样……我总能意识到我的一部分在从旁批评我。好像他不是我的一部分,只是一个旁观者,并不分担我的经验,而是注意到它:正如他并不是你,你也不能是我。
这些话有些难懂,但这正是欧美随笔体散文的思绪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地方。其实意思很简单,作家不过是说,只有在孤独寂寞时,人才有自我审视的可能,才有严峻地反思的可能,只有在反思中,才有思想,以想象中理想化的自我来分析实际中的自我。体验着这种“双重人格”,实际上是双重自我的体验,寂寞就不是寂寞,孤独就不是孤独,而是享受着孤独。这个观念,是全文的关键,也是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随笔体散文的最突出的特点。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下面的文字了。
正是因为寂寞能够激起思想,作家才“爱孤独”,体验到寂寞“有益于健康”,“是最好的同伴”。这一点无疑是作家思想的焦点,这就使得随笔进入了以思辨为主的高度。在阅读本文时,应注意作家所采取的西方的随笔体裁,以思绪纷纭见长,但也有局限:不讲构思的精巧,不讲章法,不够节制,有时意脉不够单纯、统一,枝蔓过多,题旨的局部会发生转移。给中学生读,可作一些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