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2期 ID: 138813

[ 王希文 文选 ]   

《济南的冬天》教学价值刍议

◇ 王希文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即作者写了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形式,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即行文风格、语言特点等则是隐性的。让学生了解和认知文本所写的内容,感受、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而感知篇章的行文结构,分析、鉴赏其语言风格,使学生通过“这篇”的学习,了解作者的言语智慧,才能更好地认知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也更能放大文本的阅读教学的价值。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看似简单易懂的散文,经多次的教材更替,始终是当家经典篇目,除其思想情感率真可人外,文中所弥漫的言语智慧的气场可能是该文入选的重要因素。教学时,许多老师把教学内容定位在“品味文中语言,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真挚感情”上,我认为仅此而已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品词赏句,感受作者情感和文章意旨的同时,让学生返观回味作者的行文结构、语体形式的妙处。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作者思想情感宣泄的主要载体,而言语智慧则是作者气质、个性的凝聚物。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一辈子孜孜追求语言风格个性化,追求大雅大俗的语言色彩,言语智慧的光芒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闪烁,处处扣动读者的心弦,使每一位读者阅读他的作品都能在会心一笑中咂摸出经久不退的味道来。
  对于《济南的冬天》一文所体现出的老舍的言语智慧,可分析的方面很多,如可从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切入分析,也可从作者表达情意的需求角度切入分析。这里我想从言语表现形式、表达特点的角度切入,就言语智慧给读者产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感悟作简要的阐述。
  一、规范性与灵动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要拆开还真难
  任何作者在塑造人物、记录事件时,为了便于与读者交流,都会注意言语的合规范性。合规范就是合约定俗成。但作者创作作品如果仅仅注意写得正确,写得让人明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好”字上锤炼,不然作品就少了审美价值,也提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来。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的言语智慧首先就体现在言语的灵动性上。这灵动性使《济南的冬天》的言语如有神助,每一个词语都如清泉中跳荡的水花,极晶莹透彻,极活泼可爱。文中写济南冬天的水温不低,很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这样写道:“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说水藻绿得逗人喜爱,水也有了情感,以至于不忍心冻上,怕伤了水藻的绿。水不冻上不仅仅是护了水藻的绿,还为了能让柳枝有顾影自怜的机会。短短的几句话,给水、水藻、柳枝赋予了生命,写得有了神情,有了心思,水性的温和和灵气也就跃然纸上。
  老舍言语的灵动性还表现在故意地让规范性语言来点“不规范”,然后产生意想不到的语言魅力。如文中倒装句的运用,就是言语灵动的体现。我们知道,短句使用不妥帖一般容易让人感觉呆板、生硬,老舍却能独创奇语,在短句中使用倒装句,如开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突出“像我”,紧接着又以陈述句进行叙述,这种故意的错位,使句子的组合显得整中有散,长短错落,规范中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回味无穷。这种“规范”中的“不规范”,也就是西方文论中的“陌生化表达”,既让读者熟悉,又让读者陌生和新奇,语言的张力和美感就出来了。
  二、北京味儿和普适性的融合,要分解还真找不到撰入的缝儿
  老舍祖居北京,对京腔京调烂熟于心。但如果因为熟而不加选择,不作改造一股脑儿地照搬,就有可能只适合北京人读,其他地方人读就可能有隔阂,不能很轻松地理解和领会,也不能欣赏到北京话的精髓。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他能将京腔京调改造得任何人都能欣赏且不失北京话的韵味。
  如文中写济南的山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写济南人“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全”“着落”,尤其是“这儿准保暖和”“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口语,带有老北京的语言色彩,嵌在秀丽的描写文字中,没有一点生涩感,反而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这些语词的生活气息极浓烈,但经老舍一写又特亲切自然,有一种清新爽脱的感觉。
  三、大俗与大雅交互映衬,这样的“混搭”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异口同声地叫好
  老舍常感到老百姓嘴里蹦出的话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但有时也不失粗陋。所以,一方面他对挂在老百姓嘴上的话信手拈来;另一方面他也注意改造口语,将口语整饰得干净、文气。他在行文中不失时机地陈设进一些典雅词语,就像给龙点了睛,给绣品嵌了金丝儿。
  
  在文中,老舍给所写的景物都冠上一个“小”字,如“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给人可爱、可亲之感,像呼唤宠物小猫小狗一样,表达的是一种温馨之情、怜爱之意。“小”是百姓对可爱可喜之物的俗称,但老舍偏要把下了点小雪的济南这幅大雪景图,说成“小水墨画”,既有俗称的喜爱,又透出点儿典雅来。还比如写河水:“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俗中有雅,雅中见俗,结合得妙不可言。“澄清”“空灵”“蓝水晶”,多雅致的词儿,但那种脆生生的短句,“看吧”“慢慢往上看吧”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词语,竟巧妙地做了典雅的底色,让雅俗共赏有了最好的注脚。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显示出的蓬勃的言语智慧,自然来自老舍对济南饱满的感情。我们不妨来追溯7<老舍写此文的背景。1930到1934年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写成了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济南的冬天》是其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上。老舍一生67年,先后在北京生活了42年,山东生活了7年(上个世纪30年代在济南4年半、青岛2年半),他还在汉口、重庆,英国、新加坡、美国生活过。然而,在老舍的散文里没有写过纽约、新加坡,只写了一点留英回忆,写汉口、重庆、成都的也极少,写青岛的有二三篇,即使常年生活的北京他也写得不多;唯独济南,他不但写了长长的系列,而且写得动人,充满了诗意!这是老舍写作中一个奇特的现象。
  1930年,老舍单身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1年夏和胡絮青结婚,之前两人一直书信往来,在山东生活和工作的这段经历是老舍一生中最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时光,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旺盛期之一,教材里选用的散文《趵突泉》,小说《骆驼祥子》都是在此间创作的。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他曾说济南是他的第二故乡,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对济南的特殊感情。
  除此而外,言语智慧的爆发也来自老舍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理念。他曾说过,对文学,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所以在创作中他特别强调感情,强调症状,强调想象,以为舍此三点绝不成为文学。
  了解这些背景,了解作者的文学主张,也有助于我们教师进一步感悟、珍惜《济南的冬天》的言语智慧的价值。

《济南的冬天》教学价值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