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的精彩段落。当时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先后占领三座城池,赵国形势危急,遂向齐国求援。齐国同意出兵,但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赵威后最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大臣于是强谏,赵太后大怒,明告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外敌压境,主政者又任性固执,事情陷入僵局。此时,触龙上殿觐见,“入而徐趋”,不仅使紧张气氛缓和下来,还成功地说服了太后,这个故事遂成为一段游说佳话。史书记载策士游说、大夫进谏,或是谈大道理,或是讲寓言故事,或者再以磅礴汪洋的辞令和气势做助推器,希望收到更好的效果。而触龙这次游说,却如行云流水,不见一丝痕迹。他如何轻松打破僵局?整个过程何以如此自然妥帖?这要从“徐趋”的学问说起。
古人对走路的动作分辨得很细,有“时”(待)、“行”“步”“趋”“走”“奔”等说法,《尔雅·释宫》认为这是根据走路的场合来分的:“室中谓之时(即“待”,今写为“呆”,即“停留不动”),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则从走路的动作和速度快慢来解释:“两脚进日行,徐行日步,疾行日趋,疾趋日走。”古人之所以分得这么细,关键是这些都牵扯到礼,更关乎生活实际。屋内地方狭窄,当然要慢慢走。地方开阔,就可以步子大一些。速度快一些,大路之上,当然可以撒丫子拼命跑了。古书上讲某人逃跑,就是“出奔”,唯恐跑得慢。
“趋”是疾行,也就是快走。这快走很有讲究。《礼记·曲礼》说:“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地方小,手里捧着玉怕摔了,都不能“趋”。如果有帷幕挡着,里面的人看不见你,也可以“不趋”,这就关乎礼仪了。因为在古人眼里,面见尊者、长者以及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都要“趋”,对方眼巴巴地看着你,你却慢条斯理踱着方步过去,当然显得倨傲无礼,这一点,古今没有太大的不同。比如《曲礼》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冠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就是说孔子讲礼貌有仁德,见到穿丧服的、穿礼服的以及眼睛看不见的,都要快步走,以示尊敬和照顾。可见,古人对“趋”还是“不趋”是非常在意的。皇帝宠信某个大臣,给他特殊的待遇,就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意思是上朝可以穿鞋带剑,从容漫步,不必快走,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东汉曾跋扈一时的外戚梁冀都曾获得这样的恩赐。
触龙见赵太后是臣见君,太后周围没有帷幔,按礼当然要“趋”。然而,触龙只是“徐趋”,意思是动作缓慢却又做出“趋”的样子,这当然是违礼的行为。于是,见面后,触龙便很自然地说道:“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解释自己趋而不急的原因,向太后表达歉意。以老迈之身、病足之体前来探望太后,在人情上首先占了分数。接下来触龙又很自然地转而问及太后的身体状况以及饮食起居,于是太后“色少解”,僵局方被打破。之后叙寒温,谈家常,说儿女,让太后明白爱子女当为之计长远,最终说服了太后。
触龙举重若轻,话题不离日常人情,对于身为母亲的赵太后无疑是用对了方子。写作《战国策》的人着意留下“徐趋”的细节,想必也是意识到这个环节的不可或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