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词,实以这首小令最著名,主要因为有“无可奈何”两句。晏殊另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上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梁园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其中有三句与此词同,只差别一字,即“香径”作“幽径”。“无可奈何”两句诗词中都用,可见作者自己也十分满意。那么,究竟是先有诗后取而成词呢,还是先有词后取而成诗呢?这不易断定。但偶句在这首词中见好,而在律诗中就不见得怎么出色了。所以论词者说它是“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王士祯甚至举此作为诗与词分界中能代表词的特色的例句。可见,佳句也还得置于全篇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妙处。
刘熙载《艺概》卷四评此词日:“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触著之句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著之字也。”意思是说,词中的字与句,有的很像不经意碰上的。所谓锤炼到极致,反而像未经过锤炼似的。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就像那种不经意碰上的句子,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就像不经意而碰上的字。
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说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它是眼前事呢,还是去年事?或者竟是去年与眼前都有同样的事?我以为说的是往事。第二句中“去年”“旧”,说的虽然是“天气”“亭台”,但是也兼及听曲、饮酒,只是在句法安排上让它置于发端,以突出往昔的欢乐,这也就间接地强调了今日的惆怅。眼前事,直到词末才说出,可以说是用了一种倒叙的手法。今昔同样的天气和亭台,环境同而人事不同,去年饮酒听曲,如今独自徘徊。一二句都用上四与下三排比或自对的形式,句法潇洒,且增强了两句相关的感觉。因为是说物是人非,所以接第三句就十分自然。“夕阳西下几时回”与张先的“送春春去几时回”用意相似,都为表现惋惜与感慨,是不必对诘问作出回答的。
下片“无可奈何”一联之妙是多方面的。从对偶来看,自然工巧。历来多有赞语,如杨慎日:“‘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卓人月曰:“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从诗意蕴涵来看,也耐人寻味。“花落去”,是惜花,也是惜人,也许暗示的就是去年唱“一曲新词”的那一位,谁知道呢。“燕归来”,则衬托人不归,这又增加了人事难料的感触。词人面对这无情的现实,除了“无可奈何”外,大概很难再找出别的词来形容心情了,所以贴切自然。说“似曾相识”,也许是想到燕子是去年欢会的见证者,所谓“旧事飞燕能说”;那么燕子对今昔的变化也该感到惊讶吧?总之,为人留下不少想象的余地。“无可奈何”句很像是对“夕阳西下几时回”的答复,因为日落与花落的象征意义完全一致,而这种事情谁也奈何不得。“花落去”与末句“香径”相关;“燕归来”又自然逗出个“独”字。词人此时追寻旧梦、怅然若失的情景,在最后点出,因为有了前面的种种描写,反而显得更加情意缠绵、韵味悠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