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语言和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可以把文字的蕴涵准确地表达出来,把静态的语句变得立体而富有生命,从而激发听众兴趣,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但在实际朗读中,能做到这点可不容易。除了需要朗读者普通话标准,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要能读得抑扬顿挫,引人入胜。这就需要学会运用节奏这个朗读技巧。
大家都知道音乐讲究节奏。音符的交错,或快或慢、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形成和谐的乐曲。朗读也一样。随着作品思想感情的起伏,声音的长短、强弱、高低发生变化,它们相互交替、反复,形成朗读的节奏。张颂先生在解释“节奏”的定义时是这样说的:“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在朗读全篇作品过程中所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的核心就是朗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有规律的变化。
一、节奏类型的掌握
朗读一篇作品,首先要把握好节奏的类型。节奏一般分为轻快型、凝重型、紧张型、舒缓型、高亢型、低沉型六种。轻快型语速较快,轻巧明丽,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节少而词的密度大,有跳跃感,多表现为欢乐愉快、轻松诙谐的状态,如《春》。凝重型语势较平稳,音强而有力,语速较慢,多抑少扬,多重少轻,基本语气显得较凝重,如《最后一课》。低沉型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音节多长,语速缓慢,声音偏暗,基本语气带有沉缓的感觉,如《世间最美的坟墓》。高亢型语势多为起潮类,语速较快,多扬少抑,音强而有力,声音明亮高亢,多表现紧张急迫的形势,基本语气昂扬积极,像《白杨礼赞》《海燕》。舒缓型声音轻松明亮,语速较缓,音柔不着力,语势多扬少坠,语节内较疏但不多顿,气流长而声清,多描绘幽静场面和优美景色及舒展情怀,基本语气较为舒展,如《秋色赋》《十渡游趣》《第一场雪》等。紧张型则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语词密度大,气较促,音较短,语气较急促、紧张。
屠格涅夫的《麻雀》就属于紧张型节奏的作品。这是一篇经典名篇,多次被收录在语文和汉语(普通话)教材中,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篇目等都选了它。本文以此篇作品为例,谈谈朗读节奏的运用问题。
二、节奏方法的运用
(一)确定作品的节奏类型,分清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
在运用节奏时,要首先着眼于整篇作品的节奏类型,不要局限于某句话、某段话的节奏变化。朗读时要以作品的思想感情变化为依托,从主题、内容、层次入手,明确整篇作品的节奏类型。再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合理转换。如果脱离思想感情这个依据,任节奏在形式上自由转换,势必会造成装腔作势,矫揉造作。
像《麻雀》这篇文章,主导节奏是紧张型的,但紧张中又包含着变化。整篇节奏是“舒缓—危险将至的紧张一片刻的舒缓一危险到来时的极度紧张—舒缓”。朗读者通过对声音高低、快慢、轻重、虚实的控制,表现出节奏的交替变化,构成整篇作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循环往复的特点,增强作品吸引人、感染人的效果。
(二)把握好节奏转换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驾驭节奏,要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轻先重、欲重先轻等。朗读时处理好这几种关系的转换,使它们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就能形成各具特色的节奏。
1,处理好快慢的关系
朗读有快慢之分,快慢是节奏变化的重要体现。“快”是指字音短促、停顿少而且时间短、连接多;“慢”是指字音稍长、停顿多而且时间长。只有在快慢处理上产生变化,才能显出节奏的不同。
朗读语速首先取决于作品的体裁。体裁不同,语速就会不同。诗歌语言精练,每个字都有深刻内涵,所以读时要慢一些,给人回味的空间。记叙、说明、议论、小说、散文,因语言通俗易懂,读时就可快些,一般用中速朗读。其次,作品内容、人物思想感情不同,也要用不同的朗读速度。内容表现热烈、紧张、欢快、惊恐、急躁时要快读,内容表现悲痛、沉闷、缅怀、犹豫、思考时要慢读。例如《麻雀》中描写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所震撼的场景:“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语速处理上要读慢一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语速的快慢还与作品反映的景象有关。像《麻雀》中开始的部分,描写“我”和猎狗打猎归来时的温馨景象,语速可稍微放慢,体现出回家路上轻松惬意的心情。而描写老麻雀救护幼雀的危急场景,语速则要加快,烘托出紧张、危险的气氛。
需要注意的是,读任何作品都不要从头到尾一个语速。要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有快有慢”的朗读,既不能一慢到底,又不能一快到底。要从整体比较快的成分里找到不快的地方,从整体比较慢的成分里把握那些不慢的地方,形成快慢对比,达到烘托气氛、突出作品发展变化、表达不同生活现象和人们各自思想感情的功效。在节奏运用上,要作到“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的互补结合。朗读者要遵循“欲快先慢、欲慢先快”的原则。当重点句子需要快读时,前面的句子就要适当减慢i当重点句子需要慢读时,前面的句子就要适当加快。如《麻雀》中这一段:“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哇!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段话重点句在后,感叹老麻雀为了孩子不畏强者,要快读。那么前一句作为铺垫,就要读得慢一些,进一步衬托老麻雀在强悍猎狗面前的奋不顾身。
2,处理好抑扬的关系
朗读时运用好抑扬关系,是驾驭朗读节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扬”一般指声音向高向上发展的趋势,“抑”一般指声音向低向下发展的趋势。朗读时,如果想推进感情,在重点处“扬“起来,就要先控制一下感情和声音,把声音“抑”下去,造成一种压下去的感觉,这样才能“扬”上来。反之,要想“抑”下去就先要“扬”起来,在对比之下表现出“抑”,作到“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同时“扬”“抑”的程度也存在不同。“扬”有稍扬、更扬、最扬之分,“抑”有稍抑、再抑、更抑之别。由于“扬抑”程度的差异,才呈现出声音的起伏,使听众感受到作品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像《麻雀》中的这一段:“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颗石子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第一句危险刚至,稍紧张,声音稍扬。第二句紧张气氛加剧,语速加快。声音上扬。第三句,气氛最为紧张,声音也更扬。随后,融入了舒缓的句子,语气变缓,声音抑下来。这里的“抑”是为后面推向高潮作铺垫。最后,当情节达到了高潮,声音也到了最扬。整段文字是以扬为主,但却”欲扬先抑”,回环往复,对比深刻。朗读者在“扬抑”的变化中,把老麻雀救护幼子,不顾个人安危,以弱斗强的生动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听者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时往上扬起,声音加快、加重,较容易做到。但从扬起到下抑,声音该如何变慢、下降、变弱,就比较难把握了。所以,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上扬的度,作到张弛有度,松紧自如。
3,处理好轻重的关系
轻重对比也是控制节奏的重要方法。在朗读时,要做到“欲重先轻、欲轻先重”。语流推进过程中,在轻化声音之前,要先强化声音,在加重声音之前,要先弱化声音,形成轻和重的对比。同时,声音的轻重也同声音的虚实有关。虚则轻,实则重。如《麻雀》中的这一段:“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这一段重点在后,“呆呆地、无可奈何地、嘴角嫩黄、长着绒毛”都表明这是一只弱小的、没有反抗能力的小麻雀。读的时候要轻。而第一句“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则要读重。在一重一轻中,衬出麻雀的弱小,让听众产生怜悯之情。这种轻重对比,就形成了朗读的节奏感。
以上几种方法的核心就是加强对比,控纵有节,让节奏在对比中得以展现。这样才能使节奏灵活多样,让朗读更具魅力。
朗读中节奏的把握虽然比较复杂,但如果能够综合考虑,领悟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受,在读中练、读中思、读中想,就能作到节奏、结构和意义的完美统一,从而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