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麻辣杂谈、麻辣时评、麻辣讲课、麻辣教师、麻辣女友、麻辣黑板报、麻辣博文”等“麻辣X”结构流行于网络、电视、报刊诸媒体。这里的“麻辣”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名“麻辣豆腐、麻辣火锅”等中的“麻辣”不同,它并不是指“味觉的麻感和辣感”,而是有了新的意义。新义既由其原义“味觉的麻和辣”引申而来,又由日剧《麻辣教师GTO》的影响衍生出来。
1,由原义引申出来,突显“刺激”
“麻辣”能使人产生味觉上的刺激感,由此引申出了“刺激或使人感到刺激的”等意义,在一定的语境中,“麻辣”修饰、限制后面的X,激活了X使人产生刺激感的一面。例如:
(1)结果很多女性网站都变成了大女人俱乐部,或者晚晴俱乐部,要不然就是只会炒麻辣话题主张性解放的俱乐部。(《国际金融报》2000年5月9日)
(2)虽说是悬疑推理剧,但整部剧最吸引人的依旧是男女主角的麻辣恋情。一个是玩世不恭、嘴巴毒辣、离经叛道的男人,一个是外表强悍的“男人婆”,打打闹闹一阵、恩恩爱爱一阵,有如“史密斯夫妇”。(金羊网2010年9月28日)
(3)七人摆出天罡北斗阵,再现影片摄制中的艰苦历程,爆出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麻辣猛料,重现电影中的精彩桥段。(《京华时报》2010年1月31日)
例(1)关于性的话题,例(2)爱情、婚姻的错综复杂,例(3)演艺界不为人知的内幕,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感。凡是能使人产生刺激感的事物都可以填充模槽“X”,形成“麻辣X”结构,除了上举诸例,其他如:“麻辣新闻”“麻辣段子”“麻辣竞猜”“麻辣爱情宣言”“麻辣贴图”。
2,以日剧《麻辣教师GTO》为基础
《麻辣教师GTO》原本是日本漫画家藤泽亨的漫画,1997年至2002年在杂志上连载,是一部受欢迎的作品,被改编成动画和电视连续剧,“GTO”是Great Teacher Onizuka(伟大的老师鬼冢)的缩写。
《麻辣教师GTO》中的鬼冢老师与众不同,不仅装扮时尚,个性泼辣、厉害,而且教学方法独特、另类,他以暴易暴,或故意放任,但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由于此剧的影响力非常大,很多人便模仿使用,把具有鬼冢老师特征的教师称为“麻辣教师”或“麻辣老师”,如下面例(4)例(5)。这样,“麻辣教师”产生了隐喻用法,逐渐成为一个流行语。随着“麻辣教师”的隐喻投射,其中的构成成分“麻辣”成了新义的载体,所以人们在使用时经常保留“麻辣”,而用别的词语替换其构成成分“教师”。但在不同的语境中“麻辣”突显的特征不同,具体突显的方面有:个性泼辣或厉害,如例(6);言语直接、犀利、尖锐甚至尖刻,如例(7);分析问题的风格或观点独特、调侃、戏谑,如例(8)。
(4)“歌舞训练班”劲爆授课,麻辣教师戴军的撒手锏——“魔鬼训练法”终现江湖…(《江南时报》2002年11月8日)
(5)很多学生称我是“麻辣老师”,可能我还算是老师里边比较时尚的吧。(《京华时报》2004年9月10日)
(6)以前拍《金粉世家》,你被外界称为“中国第一少奶奶”;后来拍《清水蓝天》第一和第二部,你变成一个麻辣村姑。(《羊城晚报》2009年3月11日)
(7)华远集团总裁、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延续了他二贯的麻辣风格,他严厉地指出政府的宏观政策存在问题。(《京华时报》2008年7月4日]
(8)他讲三国的风格很多人认为像“麻辣三国”,有些“哗众取宠”。其实他深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将诸多野史和正史相结合,通俗地表现历史情景及事件,正是“老少成宜”。(http://blog.sina com,cn/s/blog_53a81c760100058n,html)
在感情色彩方面,“麻辣”从最初《麻辣教师GTO》中映射的褒义特征逐渐趋向中性,甚至有时还带有贬义色彩,例如:
(9)一个美眉发了个帖子,问“BT”究竞是什么意思。一时间。麻辣热帖如泛滥之水,波涛汹涌……一楼:俺是学地理的,俺觉得“BT”指的是“包头”,内蒙古的一个全国闻名的钢铁城市。二楼:楼上的胡扯。“BT'’的意思是“奔腾”,这是我们全国IT人士的一致意见。(《牡丹晚报》2009’年4月6日)
(10)“麻辣女教师”下课:“老师让我们管班长叫‘老大’,她带我们到台球厅‘开展’团队活动。班长过生日,老师让我们凑钱给班长买自行车。”(《江南时报》2002年9月s日)
例(9)“麻辣热帖”指观点不同的帖子,“麻辣”属于中性词,例(10)“麻辣女教师”的行为令人不齿,带有贬义色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