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2期 ID: 138465

[ 靳义堂 文选 ]   

《道士塔》分层教学设计

◇ 靳义堂

  语文版高中选修教材课程《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品的介绍与鉴赏,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兴趣,丰富情感世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感情含蓄蕴藉,语言典丽精工,描写雍容、典雅而灵动,理与情融为一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理想载体。引导学生鉴赏这篇散文,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的沧桑历史,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情的陶冶。
  
  一、识记层面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整理背景知识与相关介绍)
  第一层级: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现在属于慈溪市),汉族。我国著名美学家、作家、艺术理论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其著作曾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鲁迅文学奖、台湾白金作家奖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文化性的随笔散文引起文坛关注。随笔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回望两河》等。
  第二层级:关于《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写下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第三层级:敦煌遗书的内容和价值
  指导学生阅读选修课本《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9页短文《敦煌遗书的内容和价值》,并予以概括说明。
  
  二、理解层面
  
  (课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
  第一层级:思考道士王圆篆的历史错误是什么?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
  明确:他把大量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遗产——莫高窟文物以低得可怜的价钱卖给了外国人。几个洞窟的古代壁画被他用白灰粉刷掉,几尊古代雕塑被他砸毁,塑上了道教的天师和灵官,使莫高窟这一佛教圣地变得不伦不类。
  作者对他的愚昧无知感到痛心疾首和无奈。
  第二层级:思考敦煌文物流失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1 王圆篆的无知和贪图小利。
  2 外国探险家的觊觎和欺骗。
  3 国家的动荡、贫弱与官府的冷漠、腐败。
  根本原因是国家的动荡、贫弱与官府的冷漠、腐败。
  第三层级:外国探险家斯坦因等人说,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如何看待这一点?
  明确:
  1 敦煌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他们这种骗买行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掠夺。
  2 敦煌文物的根在中国,研究敦煌文化离不开中国。这些文物在外国的博物馆里即使被保存得再好,也不如在中国有意义。
  3 外国探险家的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让世界认识敦煌文化、了解敦煌艺术的作用,促成了“敦煌学”的建立。
  
  三、分析综合层面
  
  (作品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
  第一层级:作者的情感分析
  余秋雨对王圆篆、当时的统治者和外国探险者的情感态度有哪些不同?对敦煌文物的流失有什么感受7
  明确:作者对王圆篆的愚昧无知进行了形象的刻画和尖刻的嘲讽。王圆篆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他的愚昧与卑微又使得任何谴责与讨伐显得毫无意义。
  实际上应当为敦煌文化惨遭破坏负责的是当时的统治者和一些官僚,是他们的麻木冷漠让那些外国探险家们钻了空子。
  作者没有把那些从王圆篆手中购买敦煌文物的外国人称为骗子和强盗,而是把他们称为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是因为他们还懂得敦煌文物的价值。但作者对他们的狡猾和贪婪进行了尖刻的讥讽。
  第二层级:作品的思想分析
  明确:敦煌莫高窟文物是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这些文化遗产的流失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悲哀。这个看似偶然的命运包含着一个必然的原因:一个贫弱的国家、一个腐败无能的王朝,怎能守得住这样的无价之宝?近在京城的圆明园尚且难逃劫难,何况远在荒漠的莫高窟?
  第三层级:文章的艺术特色鉴赏
  明确:
  1,语言简练、幽默,又不失儒雅、深邃,文字描写雍容、典雅而灵动。
  2,结合史料进行艺术构思,在散文中吸取了小说、戏剧的因素,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虚构复活了一段封存的历史,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使人读了宛如置身其中。这些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既好读又耐读。
  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文章在一种诗意的叙述风格中,综合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章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使文章有了一种诗的意韵。
  
  四、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和官员的愤怒,对文明遭受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国家主权意识。

《道士塔》分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