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2期 ID: 138493

[ 南宝顺 文选 ]   

用什么话来讲语文课?

◇ 南宝顺

  一般地说,除了少数老师之外,语文课不好上。老师讲的学生未必爱听,也未必会听,这样,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学生的因素以外,还应注意什么,老师大多不知道。实际上,有人在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份语文试卷,其中有一道关于语言运用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最恰当的反义词。“伟大”最恰当的反义词是什么?出题者列出可供选择的“渺小”“平凡”等词。如果考生选择“渺小”,就打“√”,确定为“对”;如果考生选择“平凡”,就打“×”,确定为“错”。
  “伟大”这个形容词,在甲语言环境中,最恰当的反义词是“渺小”;,但在乙语言环境中,最恰当的反义词却应该是“平凡”。1999年5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五一”晚会,主持人朱军在一位劳动模范讲话之后说:“正是有了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同志,我们的社会才有了发展。,”在这个语境中,绝对不能说成“渺小而又伟大”。1949年11月,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作了短诗《有的人》……我们可以这么说:“鲁迅从来把自己当做平凡老百姓中间的一分子,然而,正是像鲁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人。”这里,如果把“平凡”换成“渺小”,反而不恰当了。说“渺小”才是“伟大”的最恰当的反义词,“平凡”不是。这样的判断产生于出题者的思维定式,把问题绝对化。
  这一道试题,这样讲的话,老师说得有条有理,学生也能打开思路,便于拓展迁移,大概效果不会太差。
  又比如:
  (木兰)诗里,先有这么两句,写木兰身经百战之后胜利归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后面又有这么两句,写战友们陪木兰回家,在看到恢复女装之后的木兰十分惊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请注意,前面说“十年”,后面说“十二年”。到底未兰从军多少年?
  其实,“十年”也好,“十二年”也好,都是多年的意思,并不是实数。汉语的数词,可以活用。比方,有时只表示少,如“三言两语”“一毛不拔”“一知半解”等等;又比方,有时只表示多,如“三番四次”“三思而行”“十全十美”“百战百胜”等等。木兰诗里,由于音节的要求,前一句不好说成“壮士十二年归”,后一句不好说成“同行十年”。如果学生问到“十年”“十二年”这样的问题,老师也能这样解答,学生在得到知识之外,还学到了老师所运用的方法,那么要学生对语文不产生兴趣,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又比如:
  在一册小学课本的一篇课文初稿中,有这么个句群:“每个人都会有过错。有过错是很平常的,最重要的是能够改正错误,重新做人。”这个句群,在判断和推理的运用上有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过错”,这没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够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也没问题可是,把“每个人都会有过错”和“重新做人”连起来说,就有问题了。在语意上,“重新做人”意味看以“改过自新…‘改恶从善”为先行条件。诚然,每个人,包括小学生们,都会有过错: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小学生,都存在重新做人的问题。应该改为:“每个人都会有过错。有过错是很平常的,重要的是有错必改。对于有重大过错的人来说,更需要及时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如果我们批改学生的作文,能像这样帮助学生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辅导学生斟酌字句,学生不仅学会怎样提高写作水平,也能养成一种缜密的思维习惯。
  上面这些例子都是从邢福义著的一本小册子《语言运用漫说》上抄下来的,而这本书仅仅是《百种语文小丛书》的种。
  语文出版社推出的《百种语文小丛书》,共有37本,每本篇幅都不长,只有几万字。作者都是些素有研究的学者,写起来驾轻就熟,保证所介绍知识的科学性。
  语文课当然要给学生介绍语文知识,我们不妨读读这套丛书,看看这些作者是怎么说语文知识的,又是怎么说清个语文道理的。

用什么话来讲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