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两个字:读写。说得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2009年11月1日,笔者有幸在河南新乡观摩了于老师一堂课。这堂课完美地印证了他的教学主张。
这堂课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开始是让学生读:从不同的角度读,用不同的方法读;教师指点学生的读,学生评价老师的读。教师范读后要求学生谈感想,有的学生说:“听老师读能听出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有的学生说:“还能听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有的学生说:“读得有抑扬顿挫。”有的学生说:“还能看到老师脸上有表情。”于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他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启发:“这些不同的阅读方法与脸上的表情之间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快理解了,运用众多的阅读方法,都是为了表情达意,最后学生得出结论:“这就叫做表情朗读。”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许多句子,于老师也同时批画。在学生进行说明时,于老师不断地与学生交流心得,共享体会。比如插话:“这一句我也画了。”
接着是师生共同写作。题目是“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字数不限,文体也没有要求。写完后选择三篇用投影仪在屏幕上显示,由作者朗读,师生共同评议。于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地方很多,个别地方也提出了改进意见。于老师的作文也同样展示、宣读和评议。当于老师向大家宣读自己的作文后,赢得了台上学生和台下教师的一片掌声。学生对老师的作文感想很多,有的说:“老师的作文分段了,我自己的没分段。”有的学生说:“老师想得全面,我自己好多地方没有想到。”有的学生说:“和老师比起来,我的作文太短了。”有教育家说,教育就是影响。看来,教师身教的影响比说教的作用要大多了。
以上活动都是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的,自然、流畅、完美无缺,给学生和听课教师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后,我们一边散步一边聊天。于老师问我听课的感想,我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他还没听完就吃惊地说:“啊,这是我的原话!”我说:“是,这是您的原话。我对这句话的赞赏与我对这堂课的评价一样,那就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
但是,于老师一定要我提提改进意见,并指出“顶峰论”是不科学的。我承认,成熟的改进意见确实没有,要说自己的感想还是有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的想法确实是听课的启发,最多算做建议吧。
第一,阅读教学应该包括背诵。熟读成诵,诵应该包括朗诵、吟诵和背诵。朗诵就是表情朗读,吟诵就是品味性阅读,背诵就是念念不忘。这里涉及一个问题。经典的古诗文值得背诵,也很容易背诵。有些长篇古诗文背诵起来也很容易,如《木兰诗》《桃花源记》等。而现代文,特别是长篇现代文,背诵起来很困难,背诵的价值也受到质疑。但是,现代文中的那些核心句子或语段,特别是那些称得上名言、警句的,还是应该背诵,也是容易背诵的。比如这篇课文中师生都批画并讨论了的那句话:“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我们说课堂教学是对话,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但最重要的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读者与文中人物的对话,就这一课来说就是师生与高尔基的对话。师生对话的基本要求是平等,师生与文中人物对话的基本要求是心灵对话。与伟人高尔基的心灵对话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净化,得到升华。所以我认为,古典诗文可以全文背诵,现代文可以重点背诵。
第二,应该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但不应该提倡教师与学生写同样的作文。“下水作文”是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能够产生“身教胜于言教”的示范作用。但是,教师与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思想感情,写同样的作文就不能保证“真情实感”。比如这一课,我们听到教师、学生写的信开头都是“高尔基爸爸”的时候,感觉并不舒服,这会是“真情实感”吗?假如,把读写结合起来,以师生都批画并充分讨论了的那句话作为根据,自己命题写作文,可能会是另一种效果。学生写“我这样设计自己的人生”。教师可以写“假如我的前面还有一段路程”。教师、学生都要写真情实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我主张,师生同写,内容相关,题目不同。这样,读写强调的是同一句话,少年设计自己的人生,老年人回忆走过的历程。记住了这句话,就能想起全文,甚至能够回忆起这堂课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还可以加深理解。像鲁迅所说的,就像刻写在小树上的印记,愈是年深日久,愈觉扩大分明。这就是这堂语文课留给学生的生长点。
于老师并未表示接受这种意见,但表现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