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2期 ID: 138461

[ 李风芳 文选 ]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 李风芳

  编者按:任何级别的教育改革与研究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才能得到落实、检验。本期编发的三篇教学设计都来自课改实验区,践行了以学生为主、先教后学的设计理念,希望它们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来信探讨。
  
  一、课文背景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旨在让学生通过作品描写的几件小事,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进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激发学生大胆进行写作尝试。
  
  二、学习目标
  
  1 初读:理清记叙顺序,把握结构特点,概括课文内容。
  2 跳读:欣赏作者聪明、上进、正直、能干,尤其是善于观察生活、热爱文学的人生态度。
  3 品读:品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陪实感。
  4 思读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5 拓展:鼓励学生试着拿起自己的笔,进行一番文学尝试。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对策
  
  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第一次接触马克·吐温的作品,关键是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叙事有详有略,并体会文章讽刺、幽默的特点。课文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缺少实际的体验,但对作者那幽默讽刺的语言会比较感兴趣。本教学设计力图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人生需要尝试:引导学生尝试办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课前预习
  (1)准确朗读下列词语,连词造句(至少用五个词语):
  滑稽戏谑分寸恶作剧诽谤出奇制胜六神无主
  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刮目相待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大动肝火煞费苦心
  (2)填写表格(找不到相应内容就不填,因为有些是略写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名人、名言导入(媒体展示)
  1 如果你不尝试,你就已经失败了。——马克·吐温
  2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
  3 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迪生
  4 有所尝试,就等于有所作为。——朗费罗
  5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过胎死腹中的策略。——民谚
  6 大量尝试等于一半胜利。——民谚
  提示:读两遍,至少背下一条,约5分钟完成。
  【设计说明:同学们从名人、名言中捕捉到“尝试”两字的意义,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桌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全文。
  提示:能准确、清晰地读文:指出对方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4分钟完成。
  思考“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哪件是详写、哪件是略写,产生了怎样的反响?(媒体展示)
  提示:8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有道理。
  【设计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概述课文内容,理清记叙顺序,把握结构特点。】
  
  (三)再读课文,了解作者
  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媒体展示)
  提示:跳读课文,将反复朗读的感受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2分钟后比谁说得理由充分。
  【设计说明: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马克·吐温在他们现在这个年龄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四)品读课文,学习语言
  马克·吐温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可以找一些精彩语段读出来辅助说明。(媒体展示)
  提示:3分钟后比谁读得精彩,说得好。
  【设计说明:以学生为品析的主体,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做好适时引导,准确评价。】
  作业: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一)质疑问难(主体究竟是谁?)
  提示:学生4人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同学共同解决,还解决不了的,师生合作完成。
  教师预设问题:
  1 文章记叙有关希金斯投河自杀的报道时,为什么没写报道的内容,而描述了那组插图?人家明明没死,又为什么把题目写为“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
  2 怎样理解“我们发表这样的东西,仅此一次:但希望戈登·郎内尔斯先生明白,我们是在极力忍耐着的”这句话的意思?
  3 怎样理解当地报纸编辑前文说“诚心诚意地体谅我”,一转身却邀作者喝毒药?
  【设计说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拓展训练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会带给我们新奇和刺激,你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什么呢7写出一个片段来,课堂交流。
  1 题目: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2 提示:第一次看见一棵果实累累的树、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初中第一节课。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命也就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它。写出200字左右的片段。
  3 课后教师辅导,学生4人为一组,试办一期16开的手抄报张贴在教室专栏上。评出优秀编辑小组和优秀作者,并向宁夏《小龙人》报推荐优秀作品。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的才华,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
  
  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让学生读书:初读—跳读—品读—思读。语文教学是语言和文字的教学,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离不开读。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感动和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落实朗读目标,明确地提出每一次读书训I练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二是品词赏句: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感悟和鉴赏,才能真正让马克·吐温耐人寻味的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田。三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引导学生积极提问,才能真正打开学生智慧的宝库。四是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勇气和兴趣。五是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目标的完成,都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体现“以学导教”的思想。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