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文章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材料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阅读试题的质量。笔者以2009年全国44套中考语文试卷为研究样本,考查了102篇现代文。这102篇现代文中有说明性文章30篇,本文即以这30篇说明性文章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中考语文说明性文章测试材料的选择趋向。
一、测试材料阅读量与阅读
时间:多少适宜
这30篇说明性文章,字数处于286字至1456字之间(包括标题、作者、正文、出处以及标点符号),差异较大。测试材料字数最少的是湖北黄冈卷,选用语段《生物入侵者》,286字,字数最多的是江西卷,选用文章内容“湿地”,1456字。
从2005年~2009年,中考语文说明性文章测试材料的阅读量主要集中在600字至1000字之间。
根据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阅读速度的最低要求(500字/分钟),笔者对阅读时间进行了估算:字数最少的湖北黄冈卷《生物入侵者》需要的阅读时间是34秒;字数最多的江西卷需要阅读时间是175秒。整体上来说,500字到1100字之间的测试材料所需要的阅读时间大概在60秒至132秒之间。
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所用的时间(从课文呈现到能回答问题),它是考查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如果阅读材料对于学生而言陌生化程度较高,则会耗费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前文所估算的阅读时间,主要是相对般难度的阅读材料而言。同时,阅读材料的阅读量对学生的阅读心理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偏长,会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和压迫感,从而也会影响阅读速度。
适宜的阅读量,对于准确地测试出学生真实的阅读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2009年湖南省中考语文的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试卷总文字量在6000字左右,以便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现代文阅读选文既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学生常态下的阅读,多是1000字至1500字左右的文章。一两百字的语段不能呈现常态阅读,也不宜设题。NAEP(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估)‘2’即明确规定了测试材料的长度:四年级250~800字,八年级400~1000字,十二年级500~1500字。我们认为,中考语文说明性文章测试材料的字数在千字左右为宜。
二、测试材料的来源:课内课外纷争
阅读测试材料的选择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具有本质不同: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测试旨在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2009年福建省考试大纲在测试材料的选择上要求选用相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旨在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要注重语言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文要有难有易,兼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2009年湖南省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选择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的典范白话文:选文要相对完整,并出自正规的出版物。考纲对测试材料的选择更注重课外材料,并强调语言的典范性和选文的规范性。
2009年的30篇说明性文章测试材料中,注明来源的有12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报纸杂志。例如浙江宁波卷(无标题,甲型H1N1流感),山东潍坊卷《专家破译欧洲远古文字获进展》皆选自《参考消息》;河南卷(无标题,速冻食品),湖南长沙卷(无标题,食品保鲜技术),江西卷(无标题,湿地)皆选自《百科知识》:广东卷(无标题,清水清洁剂)选自《羊城晚报》:黑龙江鸡西卷《高速铁路新时代》选自《半月谈》。
科普类书籍。例如:广西柳州卷《大熊猫的祖先找到了》选自《科技之谜》,广西南宁卷《藏羚羊的悲歌》选自《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辽宁沈阳卷(无标题,航空母舰)选自《海洋卫士——军用舰船》。
课内教材。有3篇测试材料直接选自课内教材,即湖北黄冈卷选用语段《生物入侵者》,湖南株洲卷选用语段《苏州园林》,天津卷选用语段《奇妙的克隆》。
此外,有的测试材料是命题者根据一些材料组合而成的,如陕西省卷《我国的太空植物》注明“据相关文章改写”。有的测试材料直接选自某篇文章,如安徽卷(无标题,红树林)选自苏宗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
关于测试材料应选自课内还是课外,争议颇多。傅嘉德认为:“中考现代文阅读不涉及课内的语言材料,会极大地冲击日常的课文阅读,有的地方语文课已异化为对付考试的专项训练课,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黄本荣则认为:“中考现代文阅读选文,还是应该选择课外的语言材料。至于要发挥引导教师把课本教好的导向作用,只要在命题时贯彻‘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原则就行了。”
测试材料选自课内还是课外的争议,可以通过选择和课文相当的课外测试材料来解决。所谓相当,是指测试材料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方法、阅读难度等的相当。使考生对测试材料既陌生,又似曾相识,关键在于材料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与考生复习训练中见过的材料不同,但所考查的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相同或相似。
三、测试材料内容的特点:科技实用与生活文化
1 测试材料的基本内容200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内容主要聚焦在环保、科技、自然、植物、动物、科普、传统文化等几个方面,详见下表:
通过近五年试题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说明性文章测试材料对某些话题具有传承性。从2005年至2009年,测试材料一直涉及的话题有建筑、海洋、环保、生态、文化、植物、动物、地貌等。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单一介绍某种知识,纯粹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或者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的说明性文章出现得越来越少。命题者通常更偏爱选择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说明某事物、事理的同时体现一种科学精神,或者蕴涵较为丰富文化内涵的材料。这也是说明性文章测试材料选择的趋势之。
2 测试内容的特点
(1)积极贴近学生生活
近年来,中考语文说明性文章测试的内容,越来越遵循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三条原则。例如广西河池的《不吸烟才是当今时尚》从“时尚”角度切入,说教味道较淡且具有科学理据,让考生阅读时心理排斥性大大降低。四川乐山的《日全食》紧密结合四川乐山发生的罕见而壮观的日全食现象,激发考生的兴趣。最突出的是新疆的《植物不光彩的“小动作”》,写作风格生动风趣。此外,还有一系列题目非常活泼的测试材料,例如广西柳州的《大熊猫的祖先找到了》、黑龙江哈尔滨的《美食身上穿》等,改变了说明性文章严肃呆板的面孔。
中考测试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学习结果能否顺利迁移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考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或操作能力;二是考生对测试材料背景信息的熟悉程度。在前一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背景材料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可能决定了考生能否成功进行学习迁移。因此,要求试题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上就是指试题的背景材料要为考生所熟悉。如果考生毫无试题背景材料的知识,就会感到很难完成试题要求的任务。
(2)关注时代热点话题
试题往往关注当年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具体探讨、解说当前形势下社会突出问题的解决途径及方式。
例如,2009年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浙江宁波卷的测试材料选择了《参考消息》2009年第5期的一篇文章,对甲型H1N1流感做了介绍。拍卖兽首的事件引起了社会轰动,围绕是否应该买回兽首有很多争议,山东临沂卷测试材料就介绍了圆明园十二兽首的由来和价值。2009年出现罕见的日全食景观,处于日全食观测最佳地点之一的四川乐山就选择了《日全食》作为测试材料。
2008年主要话题有三个:奥运、地震、限塑令。关于奥运的篇目有:河南省《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黑龙江鸡西《看科技的奥运》、湖南长沙《鸟巢》、重庆市《梦幻视觉“水立方”》、青海省(无标题,奥运奖牌所用昆仑玉介绍)。关于地震的篇目有:湖北宜昌《地震》、陕西省《生命探测仪》。关于限塑令的篇目有:湖南株洲《最糟糕的发明》、广西河池《红红绿绿环保袋》。2007年特别关注地域风情。2006年在淡化文体的大背景下,测试材料内容除自然生态、科技探幽外,还广泛涉及文化历史、流行时尚等。2005年主要关注海啸、台风、污染等。
(3)注重科技性和地域、文化的融合
说明性文章以介绍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紧随时代脉搏,关注科技发展或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是其重要特点,例如黑龙江哈尔滨《美食身上穿》介绍了大豆纤维布料,黑龙江鸡西《高速铁路新时代》阐述了动车组的原理和特点。
在体现科技性的同时,说明性文章开始注重地域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这是配合新课标强调的校本课程和语文实践活动而出现的新的选材趋向。命题者往往选取那些能表现区域特色文化的文章作为命题文段。学生阅读这些文段,不仅会感受到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富有特色的解答,例如湖北宜昌的《德化白瓷》,河北省的《“长信宫”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