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是适于诵读的经典诗作。这是一首标准的唐代五言律诗,用字明晰准确,节奏鲜明,含义不深,所写内容贴近人们的生活感受,很好理解。而且,这首诗有名句,长期选在语文课本中而广为人知,诵读时无论是在同读者那里,还是在旁听者那里,都容易产生共鸣。
《春夜喜雨》属于中古汉语时期的文学作品,但我们今天诵读这首诗,原则上要求用普通话。经过一千两百多年的语言变迁,诗中用字的古今读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诵读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个问题:如何在普通话的语境下演绎原诗的精神气质。我认为,用普通话诵读这首诗时,尤其要顾及其五律格式,并正确释读其含义,以求与原诗“合式”“合意”。
一
节奏是古诗诵读的核心要素,大致指语音在类似的位置上作相似的停留和延迟,而形成一种规律。《春夜喜雨》是标准的五律,应该遵循五律的基本节奏来诵读。五律的基本节奏,大致有@@/@@@与@@/@@/@两种形式,而题目的诵读节奏则因句而异。根据这一原则,我将《春夜喜雨》的基本节奏标示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
野径,云俱黑//,江船/活独明//[3]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_41
说明一:在上述图示中,/是为形成节奏而作语音延迟的单位时间,∥是语音延迟的两倍单位时间。有人可能会问,单位时间是个什么概念呢?我想,由于个人发音条件与诵读习惯不同,单位时间的确定,是因人而异的。我的经验是,单位时间以在1~5秒之间为宜。当然,这是个科学问题,最终需要语言学家来确定。那么,为什么要出现∥呢?主要是出于断句的需要。诵读时增加一个单位的延迟时间,相当于出示了一个语音标点,以在听觉上表示诗句的间隔。
说明二:就上述图示而言,诗题与[1][2][4]三联的节奏划分,与诗意的顿挫承转是合拍的。但[3]联的节奏划分,存在“破义”现象:若从意义上分析,应按照“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形式标示节奏,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头重脚轻”,使人觉得不和谐。依上述图示划分节奏,则可以避免这一弊病。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简称为“破义顺节”。
二
按照上述图示区分基本节奏后,还要注意节奏区位内语词的语音延迟问题。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本文引入“一”这个符号,在标示该符号处,前一个字应作一半单位时间的语音延迟,它主要用在不能连成词的字或词组之间。我将诵读《春夜喜雨》的语音延迟要求,进一步标示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一时节//,当春/乃一发生//[1]
随风/潜一入夜//,润物/细一无声//[2]
野径/云一俱一黑//,江船/火一独一明//。[3]
晓一看/红一湿一处//,花一重/锦官城//。[4]
说明:[3]联中的“云”“火”是破义划分节奏的,在所属节奏区位内形成两个语音延迟,与前面节奏区位实现了语音均衡。[4]联中的“锦官城”是专有地名,故顺义连读。
三
诵读古诗时,要求诵读者具有与诗句相配合的情感色彩。就《春夜喜雨》而言,这却不容易实现。一则,这首诗第三联在诗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明确认识。二则,由于诗题中出现了“喜”字,诵读者容易带着单一的喜气洋洋神态从首联读到尾联,而忽略了各联感情内涵的变化。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首联描述了这样的感情:一种有把握的美好期待如期地成为现实,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安慰,也是心灵最稳定的依靠。诵读首联,应表现出欣慰的神情。
颔联主要描绘了两种境界:一是静谧的夜幕中,诗人独自享受着无边的雨声:二是诗人与夜雨不仅实现了肌肤之亲,而且达成了心灵契合。据此,诵读颔联应表现出身心舒畅的神态。
颈联不好解释。我认为,诗人是在说:夜幕中无边雨声如此美妙,自己不禁探头四望,想看看春雨是如何润物的。可是浓云密布的雨夜中,就连平时白色的野径也黑得看不见,又哪里能看清楚红花绿叶经雨的景象呢?而江上倒有一只小船亮着光,可惜光亮太小,同样不能帮助自己看清夜色。按照这种解释,诵读颈联应表现出好奇而略带遗憾的情态。
尾联主要含有两种情感:一是对昨夜喜雨心情的回味,二是对昨夜不能亲眼欣赏“春雨润物”这一遗憾心情的弥补。据此,诵读尾联应展现释然于怀的轻松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