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诗歌鉴赏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读懂诗歌”,站在高考命题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认识,就是指不要在题干中涉入太多的先入为主(特别是手法题的先入为主现象)的条件限制,或者让其去生搬硬套某种已知的技巧背景知识。而应当从最基本的意思的探讨入手出题,引导其逐步走进诗歌的深层意境。
关键词:诗歌;意象;语义结构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察应紧紧围绕让学生“自己读懂诗”这样一个基本主题,而不应当让他们去生搬硬套某种既定的所谓诗歌阅读技巧抑或以某种先入为主的技巧预设或信息介入来限制学生思维,致使诗歌鉴赏最终变成了对诗歌的某种人为切割。其结果纵使学生答对了某道题,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谓读懂诗,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读懂诗歌“说了什么”,包含字面意思与言外之意,广义上还应包含“为什么这样说”的追问;二是读懂诗歌是“怎样说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的表达技巧。二者之间似乎没什么直接的关联,其实不然,读懂了诗歌“说了什么”恰恰是为进一步读懂诗歌是“怎么说的”确立了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与定位方向。就像搞清楚了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基本理解了他的行为方式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读懂诗歌的两层意思中,读懂诗歌“说了什么”这一层意思是居于首要地位的。而我们解读诗歌也理应从这个最基本的层面入手。
而所谓学生“自己读懂诗歌”,站在高考命题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认识,就是指不要在题干中涉入太多的先入为主(特别是手法题的先入为主现象)的条件限制,或者让其去生搬硬套某种已知的技巧背景知识。而应当从最基本的意思的探讨入手出题,引导其逐步走进诗歌的深层意境。
要让学生自己读懂诗歌,最基本的也是最精妙的做法就是从解读诗歌的意象入手。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注重诗歌意象的运用,用意象说话是中国传统诗歌一直以来的文学习惯。如果说语素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它就像是生物体内的基因,解读诗歌意象的过程就是破解诗歌的基因密码的过程。2010年的诗歌鉴赏第一题“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就是一道典型的让学生通过解读意象去领会诗歌深层意蕴的题。这道题的妙处在我看来主要是两点:一是让学生摆脱了先入为主的限制因素的困绕,而直接可以进入与诗歌文本的零距离接触,直接触摸诗歌的语意神经。二是要考察学生如何在特定诗歌语意背景下解读常见意象含义的能力,学生生搬硬套意象储备知识在这道题目面前是无济于事的。在高中课文中,“子规”的意象是被经常提及的。但每一次的运用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学生真正置身具体的诗境才能领会它的意思。也就是要将“子规”这一意象的普遍意义(哀伤、悲戚)与这首诗的独特诗境结合来明确其真正的含义。
学生要自己读懂诗歌,还必须要深入到诗歌的语意结构当中去把握诗歌的内在意蕴。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想象牵连能力和理性推导能力,不但要读懂诗歌中语句之间的内在语意关联,也要读懂诗歌文本与外围材料甚至语意背景之间的外在逻辑关联。2010年诗歌鉴赏的第二题“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就体现了这样的考察要求。首先,从诗歌结构上来讲,前两句是景物描写,后两句是在抒情议论。自然,后两句是整首诗歌的语意重心。而后两句在句式上是一个让步关系的句子(便是…犹有…),语意重心又处在最后一句。而最后一句中关键部分是“归时一段愁”,很明显,这里的愁绝不是什么朋友离别之愁,它有着另外的深层的意思。那是什么呢?结合注解中“北宋都城”与“南宋诗人”的介绍,我们明白,此诗内容反映的是在两宋交替之时,国破家亡的情景就会映入脑海,答题还有困难吗?其次,整首诗在字面上也流露出语意情感的丝丝关联,首联的“啼未休”,颔联的“梦悠悠”,再到尾联的“一段愁”,这是一“脉”相承的。最后,景中有情(“啼未休”“梦悠悠”),情中有景(“无兵马”),情景交融,一气呵成。在我看来,这道题的妙处就在于间接地涉及了技巧因素却又不至于以某种技巧手法的先入为主的引述而给学生带来生搬硬套的麻烦。学生即使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法,只要推敲到了这些语意之间的关联,也还是能够确定对这首诗歌情境的理解与领悟。这是一道真正能让学生抛开许多固有“成见”而展示自己理解能力的题型。它的确需要我们真正“自主”地走进诗歌,实事求是地对诗歌进行解读,绝不能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解惑。
刘李霞,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