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7期 ID: 150966

[ 涂怀章 文选 ]   

读《李华章散文选集》

◇ 涂怀章

  内容摘要:好作品是审美与高尚情思的结晶。读《李华章散文选集》,我的第一感觉是心情愉悦,进而有所体验,有所领悟,直至赏心怡神,获得精神享受。这就是被艺术唤醒的足以提高生命活力的美感。金闪闪的灵魂跳动,使内在世界跟外在世界发生特殊的认识关系:审美。人与世界的这种关系,主动权在人。只因有了人,世界才显得如此光辉,优秀的艺术创造便是明证。
  关键词:《李华章散文选集》;审美;情感
  一位作家迎面走来,步履健美,著述丰厚。他从近31年出版的10余部散文集中选若干篇结成一集,献精品于社会,这就是《李华章散文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这样的精选本身即具有启示意义。在媒体高度发达、生活节奏加快的高科技时代,人们需要阅读精美,而不是繁冗。李华章先生的散文,总数逾千,历经时间风雨的冲刷,个人心智的磨砺,挑出来的皆闪光珍品。书分三辑:一、我梦里的湘西,记录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二、我珍藏的三峡,描绘他的第二故乡的壮丽风貌。三、我难忘的风景,回忆步履所至其他地方印象最深的人间胜境。用意精妙,建构周全。
  好作品是审美与高尚情思的结晶。读李华章的散文,我的第一感觉是心情愉悦,进而有所体验,有所领悟,直至赏心怡神,获得精神享受。这就是被艺术唤醒的足以提高生命活力的美感。金闪闪的灵魂跳动,使内在世界跟外在世界发生特殊的认识关系:审美。人与世界的这种关系,主动权在人。只因有了人,世界才显得如此光辉,优秀的艺术创造便是明证。
  现实中的审美属性,多以可感的直观形式呈现。作者深谙此理,紧紧抓住画面特征,描绘自然,讴歌生活。在叙写故乡往事的篇章中,他是才华横溢的画师,潇洒泼墨,绘出一系列风景画、风物画、风俗画、风情画、人物画。它们各有区别,也互相辉映,色彩鲜丽,线条清晰,动感极强。比如写湘西凤凰山、南华山、丹岩山、花果山,写沅水以及它的支流溆水、辰水、舞水、酉水,美得令人无法转述。仅以《辰溪风采》为例:起句“沅水风流去,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稀稀落落点缀着城镇和村落,有滋有味地流传着船工和排工的风流故事,留给人千般向往、万缕情思……”,接着,清溪卵石、激流险滩、巨岩陡壁、松林古寺、灵官庙、柳树湾、风流河街。既用粗大浑厚的笔触勾画,又对茶庄桐油行、盐号药店、槽坊豆腐坊、竹器编织、小吃南杂、背篓行人作细腻点染。还有,外来水手筏工寻开心,找相好情人、干姐、干娘……的记忆,捎带寡妇链的传说。让旧式吊脚楼与新沅水大桥对比,追叙抗战和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故事。既具有现实的幽美感,又富于历史的纵深感。场境繁荣,色彩斑斓,令人感受到“清明上河图”的氛围,甚至更觉活跃。
  当然,作者并不满足于感性的、自然的、直接的联系,不只是观看、倾听、品尝、触摸,而是以它们为出发点,赋予丰富的社会意义。不是照相般地复制形状、色彩、光线,而是取综合式动态展现并各有侧重。意在激活外表,情思刷新空间。写风物的,如《千年屋》《吊脚楼赋》《湘西的水车》《记忆烘桶》,注重思索富含时代特征和地域色彩的典型物件,追溯已逝时空的生命脚印,折射人世沧桑与社会变迁的哲理。写风俗的,如《溆水河畔屈原魂》,讲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颇显神奇。两千多年前,屈原被馋,放逐湘沅,行至作者的家乡溆浦,寓居在离县城五公里的黑岩山中达三月之久。山民以热情的目光温暖诗人的心灵,诗人用诚挚的创作回报人民的热爱,挥笔写下《涉江》《仙鬼》等名篇。县一中教师陈伦考证,《橘颂》亦出于此。因而,“招屈亭,冬无雪,夏无蚊”,“龙堆积雪”屈原庙,“大小端阳”传说,以及赛龙舟、丢粽子招魂的多种纪念方式,自然流传千秋。再如《杖筒而哭》,记叙作者母亲逝世、按乡俗举行悼念仪式的过程。深夜,孝子在中堂灵前“打灯”,手持竹筒,拄地绕棺而行,听道士吟唱母亲生前善良纯朴、帮助村人的美德,为抚育儿女节俭持家、遭遇种种艰辛,不由得杖筒大哭,深刻反思子女应当尽孝、如何尽孝的道理,实乃表达母爱主题的上乘之作。还有《湘西年俗》,集地域风习于一炉,翻检柑橘,榨制蔗糖,走亲施礼,酿“甘蔗酒”,看“目连戏”,揣压岁钱“滚推”,内容新奇,令人神往,兴趣油然而生。
  如果说李华章的“湘西组画”以清丽柔美为主要特征,那么,他的“三峡画廊”则多了雄浑壮丽的风格。他尊重客体自身尺度,全面、精炼、形象地展现三峡全景。既有对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或雄伟或秀丽或奇诡的宏观勾划,又有对夔门、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风箱峡、崆岭滩、黄牛岩、灯影峡不同特征和传说的微观描述。既有对峡江名城奉节、忠州、兴山、巴东等地的动情叙说,又有对石宝寨、张飞庙、秋风亭、香溪、屈原和昭君故里、大宁河、依斗门、八阵图,神女峰等众多景点的深情吟唱。还有对桃花鱼、古栈道、点水雀等特殊风物的有趣介绍,更有对中堡岛、女子信号台、西陵长江大桥等现代新景点的由衷赞美。既有对跟此地有过亲密关系的历史名人寇准、王昭君,文学名人屈原、宋玉、杜甫、郭沫若等人的传说、诗词的引述和赞颂,更有对三峡纤夫、背篓女、激战“龙口”的三峡大坝建设者的钦敬。既从不同侧面显现了三峡壮美的外在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赋予了全新的当代社会意义。以《滩多流急西陵峡》为例,足以证明这种主客体尺度统一的良好效果。读此文,我仿佛置身惊涛骇浪的闯滩全过程,同时听到高度浓缩的关于历史传说、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的精彩介绍,惊魂动魄,感悟良多。最后闯滩成功,不禁陶醉在胜利的喜悦和对三峡未来的憧憬之中。人生能有几次搏?读之如同生命有了一次自豪的经历与收获。
  第三辑可谓“神州选画”。有对母校华中师大的回忆,对清江水库、鄂西茶山的采访,有“行万里路”的游览踪迹。武夷山、庐山、鼓浪屿、北戴河、洞庭湖、虎门、丽江、大连海港、鲁迅故里、四川三星堆、苏州小巷、常德诗墙以及柳叶湖畔司马楼……尽在他的纸上流光溢彩。它们引起的美感是多样的。有不同的色度和造型,有丰富的古今人文涵义,其具体性以景、物、人的个性特色为转移,多带有愉快的、肯定生活的性质,是精神的兴奋剂。当然,这只是此类散文的部分美学要素。   李华章的字里行间是饱含真挚情感的,这种精神情感源于他对先进思想的追求。故乡热土的人和事、山水与庄稼,孕育了他的求学梦,滋养了他的文学梦。学习与工作使他不懈地追求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思想,其散文耀眼地显示了这种心迹。
  一是常把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贯入文字。例如在张学良被软禁的沅陵凤凰山古寺缅怀抗日名将(《雄魂飞出凤凰山》);在湘西“受降纪念坊”为没有镌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功绩而惆怅、不平的(《历史的丰碑》);在虎门关天培、陈连升塑像前赞颂抗击帝国主义的英雄壮举的(《漫步虎门》)。感叹声里,洋溢着民族豪气。字里行间,昭示着永恒真理:视民族尊严和国家声誉为最高利益者,无论生死,都是大写的人。
  二是使革命先烈和英雄历史重新生动起来。在向警予故居,热情歌颂中共早期卓越的妇女领袖(《忘记不了她》);在贺龙故乡,赞美为人民征战一生的我军元帅(《沧桑贺龙桥》);在粟裕旧居,颂扬著名的解放军大将(《名将的情怀》)。虽然岁月沧桑的烟云已经飘远,人民对先辈的怀念永恒不变,作品在传递着一种可贵的感情。
  三是对古今先贤的钦敬。在巴东秋风亭怀念宋代良吏寇准(《秋风亭记》);在古忠州津津乐道周朝名将巴曼子“刎首留城”和三国时代严颜守节不屈的故事(《玉印飞峙大江边》),这些都反映了高尚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更不用说对文化名人情操的学习与实践之深。屈原的刚直不阿、爱国忧民(《屈原故里三章》);杜甫的历尽艰难、关心人民疾苦(《依斗门前的依恋》);王昌龄的生性耿直、一片冰心(《芙蓉楼之魂》);刘禹锡的“讥忿”权贵,爱护黎民(《柳叶湖》);鲁迅高举民族文化大旗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在鲁迅故里“朝花夕拾”》);沈从文的“不折不从,尔慈尔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谒沈从文墓》),都在他的笔底得到辉煌展现与弘扬。
  四是对历史错误现象的批评以及对自身思想的解剖。李华章不是以批评为特征的作家。恰恰相反,他以歌颂生活为主。凡是美丽的自然山水,标志着某种生活价值、社会意义的事物,他都歌颂。尤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对劳动人民大众,对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为社会造福的豪情壮志和凛然大义,他都歌颂。但细读其散文也有批评,只是比较谨慎,颇有分寸。在《晚景》中,对父亲所受的委屈、压力有所揭示,点出了“极左”年代的问题,也袒露了心中的愧疚。《哦,大桥》一文,记叙老同学伯俊三过武汉长江大桥的经历:30年前首次过桥,是作为大学生欢庆通车典礼;第二次是戴着“右派分子”帽子拖着板车为学校养猪场拉饲料;第三次是30年后,作为家乡主管工业的副县长来母校所在地开拓市场,坐着上海小轿车过大桥。憨厚的湘西娃子读大学被划“右派”劳改,后来在乡村中学又遭“文祸”。看过同学保存的日记后作者写道:“果然,这是他反革命的‘活罪证’,白纸黑字,该是属于‘利用小说反党’的那伙无疑。不过,伯俊不是小说家,而只是凭着自己书生意气信笔写下的一些诗行。”以调侃反驳诬陷,以幽默评说残酷,点到为止。再如《娃娃朋友》,回忆他跟儿时好友武兴伢的深厚友情,更叙说老武的悲惨遭遇:大学毕业后分到国防科研单位,却被贬谪到农场当了三年农民。父亲成分不好,冻饿之中上山拾柴,被公社干部“用穿翻毛皮鞋的脚”踢死在雪地里。只因到生产队询问父亲的死因,回京后竟遭诬告陷害……作者不忍心写出具体惨象,只说“在什么都讲家庭出身、阶级路线的年代,扣你一顶‘进行阶级报复’的帽子,如同犯下滔天大罪。老武的下场可想而知。”看到朋友回忆往事而心情沉重,只“悄悄地把丁玲老伴陈明在狱中偷偷写给她的小‘纸条’转述予他:‘忘记那些迫害你的人的名字。握紧那些在你困难时伸过来的手”。在他看来,写出事实已是最好的批评,受伤害者的存在即是对伤害者的揭露,议论无须过多。他充满激情地写道:“满天朝霞已经从地平线升起,我们有生之年一定会看到更加光明的灿烂!”信念坚定,乐观宽容。读《取名儿》一文,更觉他豁达大度,心境美好悠然。笔者在《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散文卷《序言》中曾说:“他的笔墨始终散发着纯正的思想芳香”,此书再次做了印证。
  李华章的散文已形成个人风格。这就是说,其多数作品从选材到立意,从章法到技法,富有思想和艺术特征的自我一贯性,具有与他人散文的明晰区别性。他坚信真情出美文,追求至情、至真、至美境界。所取题材,必是真感动了他的对象,然后被他描写。他属于审美类型的人,易受触动,又能理解,在思维的情感化和情感的思维化之敏锐反应中,理性与感性认识互融,于是有了创造,通过形象表达出来。虽然,创作受世界观和学识所支配,但他从不赤裸地表现理论概念,也不像有些散文卖弄学识——“掉书袋”。而是追求清新质朴,清纯自然,不喜堆砌和炫艳,反对矫揉造作。他的抒情和对古今文典的引用,都是附丽于情思的自然流露,融入无痕。有些事物使他激动、沉醉、难以忘怀,但他决不停留于生理学意义的冲动,而是表达升华的所获。根据规律,文学创作具有作家自我表现的一面,作家个人经历、独特遭遇、一生之中尤其童年心灵所受的影响,往往会有形无形地表现于作品中,即很大程度上受其秉赋的影响,他当然也不例外。他的秉赋很好——我们不从先天的聪明理解,而是看作后天实践的结果。他生长于民风淳朴的乡土,经过学校与社会的陶冶,在政治风雨和时事变迁中淬火,执着地追求先进思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高尚情操和优雅气质,也培养了高度敏锐的辨别力与分寸感,所以,他的散文不浮不躁,不俗不腻,纯朴自然,显示出平易亲切的素质,达到了难得的高雅境界。就结构而言,走笔多像随意漫步,述说感悟,抒发真情,自由自在。或如一笔行草书法,远望养眼,近观好认,不繁冗,不做作,不生硬。他的语言清新、明快、典雅、凝炼。时引幽默生活化语句,谐趣而不失端庄。他写湘西的篇章,深得沈从文技巧之堂奥,却有发展和革新。同写乡村人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思想格调迥然不同。其氛围、场面、境界、语言技巧,可与大师媲美,堪称《湘行散记》之续篇。而寄寓美与爱的理想、表达民族和个人情感,则富有全新的高度和意义。他吸收和学习沈氏技法的精华,却不受其束缚,而是掌握规律,驾驭自如。在写三峡和其他散文中,又有突破和大胆创造。
  信念坚定重情义,步履健美写年华。岁月使有价值的艰辛凝为永恒,李华章的精选文集使我们有理由赞扬他的成功。好啊!我想,他的佳作将在广大读者中留下永久的赞叹。我祝这位优秀散文家身笔双健,继续大步向前!
  
  涂怀章,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湖北文艺理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读《李华章散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