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7期 ID: 150980

[ 谢艳军 文选 ]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方式

◇ 谢艳军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中要提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很多,但都必须从课文的教学目标入手,在紧扣重点有利于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只有目标明确,并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提问,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获取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阅读;提问;思考;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个著名论断,也就是说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动脑筋。老师独占40分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提问时如果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多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呢?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性提问
  在通过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后,学生就进入了深入理解的阶段。此时,教师要抓住重点,点拨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如第八册“一边读,一边想”:陈庚为什么突然喊了声:“不对,我受骗了!”立刻掉转马头。陈庚“全明白”什么?又为什么“狠狠地给自己一个嘴巴”?用这些问题来启发学生从全篇文章来找答案,通过读、思、说,自觉地经历了一个从不知道到知道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会读书的过程,自学能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不能盲目提出问题,在学生尚未认真读书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指名回答,实在答不出,教师就包办代替,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的提问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如果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就会自然地主动提出问题,就会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总结性提问
  这必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答强化课文中字、词、句、段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经过思维,认识课文反映的事物之本质属性及特征,达到理性认识。
  如阅读教学《视死如归》一文的思考题:“说说敌人的阴谋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又一次失败了?”我抓住课文中王若飞语言的提示语:第一次,“在牢房里镇定地说”;第二次,在旷场上“从容地说”“厉声喝道”;最后,“轻蔑地说”。通过提问王若飞为什么要“轻蔑地说”,学生则会说王若飞在牢房里面对敌人威逼,拒绝招供,这是敌人第一次失败;王若飞在旷场上揭穿了敌人假枪决的把戏,这是敌人阴谋的又一次失败,所以“轻蔑地说”。抓住课文字、词、句、段的内在联系提问,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必然将课文前后对照,进行综合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即王若飞忠于党、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则水到渠成地在学生心中升华,对学生理性认识起到较好的点拨。
  三.理解性提问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都蕴藏在文字里,靠读者凭借文字去理解,去体会。这种理解和体会的能力要靠训练逐步地培养。课堂提问就是把学生的思考引导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促使他们在思考中去体会与理解,做到有的放矢。很多阅读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是帮助我们掌握课文重点、难点的最好提示。它们不但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题目具有概括性,而且做到了活而实,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
  四.开阔性提问
  为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认识,我们还应该通过恰当的提问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问:“课文说李时珍决心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完善’是什么意思?‘比较完善’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完善”是十全十美的意思。“比较完善”是针对旧的药物书的不少缺点,不详细、不准确而比较说的。接着进一步问:“那么作为伟大的医学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什么不说编出完善的药物书呢?”有的学生说李时珍谦虚;有的学生说李时珍年纪大了,精力有限;还有的学生说当时科学不发达。经过讨论,大家终于认识到药物是不断被人发现、创新的。社会在发展,药物学也会永无止境地发展。学到这里,学生的思维已越过了课文本身的蕴含,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显而易见,教师的提问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台阶的作用。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思维的能力。设计出好的提问的关键在于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实际。只有目标明确,并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提问,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获取更多的知识。
  谢艳军,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心小学教师。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