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7期 ID: 151003

  

贵州思南花灯艺术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的研究

◇ 李洁羚 田轲

  内容摘要:花灯表演源远流长,贵州思南花灯艺术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南花灯,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如何正确对其进行旅游价值的定位,评估,如何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该地区的旅游业与花灯艺术发展取得双赢,值得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关键词:贵州;思南花灯;旅游业
  一.研究现状、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花灯表演及贵州思南花灯艺术
  花灯这一表演形式脱胎于民间习俗的“元宵灯会”与民间“社火”,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民俗文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花灯艺术。这一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秦朝的“歌舞”,汉朝的“百戏”,唐朝的“散乐”,并见于多个地区的史料及民间传说中。目前,花灯艺术广泛流行于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安徽、陕西、广东、广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市部分地区。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贵州思南花灯艺术。思南花灯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并流传至今,是在土家族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取土家族傩堂戏、湘剧、辰河戏,以及其他戏剧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剧种。这种戏剧艺术形式最初是以一种一旦一丑的“二人转”形式出现的,后逐渐发展到了三人出场和多人表演,其台词由土家族人自己创作,因其语言幽默、音乐动听而受到广大群众欢迎,成为一种富有情趣性的娱乐活动。过去,思南花灯表演只在正月或集庆时演出,后来内容逐渐丰富,加入了唱书、民间故事、小说等形式,成为了有故事情节及戏剧冲突的花灯歌舞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思南花灯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3年思南县成立了自己的专业花灯艺术团,多次荣获省地歌舞、戏曲大奖;1993年贵州省文化厅授予思南县许家坝镇“花灯之乡”称号;2005年思南花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文化部授予思南“土家花灯之乡”的殊荣;2009年思南花灯作为教学素材引入了当地地方性教材。由此可见,思南花灯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与丰富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花灯及思南花灯艺术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对花灯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秀山花灯,湘西花灯这两种花灯戏形式,多从音乐舞蹈、戏剧,同时也有文化、旅游、美术等方面。如刘天学老师的《秀山花灯祝贺调浅析》,从音乐角度分析了秀山花灯音乐五大类别中的祝贺调。杨亭老师的《作为艺术符号的秀山花灯戏剧的文化阐释》,从戏剧艺术角度阐述了秀山花灯戏的语言艺术符号同土家族民众的社会生产生活、文化观念和民间信仰等方面融合后形成的文化完善整合关系。赵心宪老师的《秀山花灯文化形态的定位问题——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认识的逻辑起点》,从文化整体特征出发,认为应在观念上把秀山花灯视为一种区域民俗文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崔思蕖老师的《感悟湘西的花灯艺术》主要关注层面是湘西花灯的多元艺术及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湘西花灯艺术。郑流星老师的《湘西花灯音乐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湘西花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探究,从整体上把握了湘西花灯音乐的历史源流。由于研究这两类花灯艺术的工作较多,本文不再赘述。相比之下,贵州思南花灯的研究则远远不足这两类花灯艺术。
  就当代学者对思南花灯的研究来看:祝修明老师的《贵州省思南花灯音乐的旋法特征探究》,是从贵州思南花灯音乐的结构与旋法分析入手,探究思南花灯音乐中重复、模进、承递、引用等旋法特征,从而揭示乌江流域劳动人民使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而他的《贵州思南花灯的艺术魅力剖析》阐述了思南花灯蕴藏的深厚艺术魅力是它深受群众喜爱,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但这些研究均未深入挖掘其现实意义。田永红老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在发展创新中进行——思南土家族花灯个案分析》从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强调了繁荣发展土家花灯艺术事业的机遇,挑战和问题,此项研究以宏观视角观察思南花灯,提出的主要是方针政策。而将贵州思南花灯上升到艺术范畴作为研究客体,探索其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以论文形式呈现的研究资料还乏善可陈。
  在其他研究形式对思南花灯的涉足上:书籍方面,目前还没有介绍思南花灯的专著出版;音像资料方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的《中国之窗》栏目于2007年5月23日播出了《贵州思南的土家花灯戏》,《中华文化》栏目于2007年8月8日播出了《贵州省思南县的土家族花灯》。总的来说,对思南花灯艺术的发掘仍然较为薄弱。
  (三)思南花灯艺术与当地民俗旅游的融合现状
  民俗旅游这一新晋的旅游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焕发出它独有的魅力。基于贵州思南花灯艺术在当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是极为必要的。目前,思南县旅游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包括长坝、文家店——荆竹园、思林、鹦鹉溪、青杠坡、板桥、思唐等七个沿乌江河谷分布景区,拥有府文庙、万寿宫、思唐古建筑群、郝家湾清代民居、白莲教白号军起义遗址、华严寺以及旷继勋烈士故居等一系列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而在对花灯艺术资源的利用方面,当地政府试图以花灯、傩戏,以及各类民俗工艺等民俗旅游资源为其特色,开辟当地的旅游发展道路。但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对思南花灯艺术在旅游业方面的发掘目前只有花灯节一项,相比其他旅游资源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付出更多努力。
  本文在上述调研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及研究贵州思南花灯艺术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
  (四)本文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及方法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贵州思南花灯对当地旅游业历史与现状的影响来研究如下三个问题:首先,贵州思南花灯艺术具有哪些旅游价值及连带经济价值?其次,贵州思南花灯艺术在与现代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最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依靠传统民间艺术如何取得保护传统艺术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双赢?
  在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民间艺术已经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下,这些民间艺术在时代背景下又重新发挥了作用,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本课题立足于花灯艺术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力求探索出一条既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又能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双赢道路。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田野调查,对我们自身来说,既提高了学术交流合作的能力,又增强了实践考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科研的精神;对当地花灯艺术文化来说,可促进该地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使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魅力。   在研究方法方面,我们依据不同的调研阶段采取两种主要方法:在准备阶段,我们采用文献学方法,根据自己的课题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从各种理论书籍文献中搜集关于花灯艺术、思南花灯以及旅游业的相关资料。在实地考察阶段,我们采用田野调查方法。首先,选择思南县跳花灯传统最悠久的一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其次,熟悉当地情况,包括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方面,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再次,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设计调查表格。最后,深入思南民间社会,对当地花灯艺术进行采集、了解、分析和研究。
  二.思南花灯艺术具有的旅游价值及经济价值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全县地域面积2230.5平方公里,辖13个镇、14个民族乡,总人口64.7万,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因此,当地在经济方面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当地保留了贵州特色的山川风貌,拥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特殊的地理、历史与人文环境,使这块土地保留了淳朴的文化生态,沉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思南花灯便是这种多元文化孕育出的一朵艺术奇葩。
  (一)花灯的特殊地位给予开发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前文已经提到,思南花灯是思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运用智慧,在融汇自身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民族艺术,是思南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由于思南花灯拥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地位,且该区位内没有与之重合的旅游资源,因此思南花灯为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
  (二)花灯的历史内涵赋以当地旅游价值的文化性
  思南花灯代表的土家族文化是我国土家族中的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文化。
  首先,思南县地处贵州铜仁地区西南部边缘,崇山峻岭之中,地理位置偏远,因此具有封闭性,土家花灯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其次,思南县在历史上开发较早,是贵州最早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之一。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文化从物质器具到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都发生了变迁:如从竹木人耕转变为铁器牛耕,在婚嫁中对门第、聘礼开始有所要求,汉语在当地逐渐推广等,这些内容,在思南花灯的唱词中都有所涉及。再次,作为土家、苗、仡佬、蒙古等17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思南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参与其文化发展,更突显其文化多样性。
  上述原因,造就了思南土家花灯在旅游价值方面所特有的文化个性:其唱词复杂多样、内容广泛,语言相对直白,韵律具有方言性,反映出思南土家族唱歌耕种的传统。
  (三)花灯的艺术特征体现现代旅游缺失的传统性
  思南花灯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歌舞剧结合的表演形式,幽默逗乐的语言使用,风情浓郁的背景音乐这三方面。每一方面都体现出现代旅游缺失的传统性。下面,从民间口传文学的角度出发,以思南花灯所使用的语言为例进行分析,探究其蕴含的传统性。
  思南花灯的语言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依次是说福式、道白和唱词。
  “说福式”意指表演者进入主人堂屋前所必须进行的一种仪式,唱罢后方可让主人开门。如:门内:“早不来迟不来,半夜三更你才来,若把主人放个信,灯笼火把半路抬。”门外:“来倒来得早,来到路上耽搁了,开开财门与我进,世代子孙做阁老。”门内:“我今开言说一声,玩灯之人听原因,前门关了九把锁,后门关了九斤藤,九把锁、九斤藤,我不开门你走哪里来。”对答如流,不仅显示出演员的机智,更能调动气氛。
  “道白”又称聊白、念白,是演员走上舞台时为活跃气氛的自我调侃或背景介绍,唱词中的话语由丑、旦二人对答,风趣诙谐,也让观者能迅速被表演内容吸引。例如《草鞋鼻子都蹬烂》中,丑角道:“小弟本姓万、年年把灯扮。初一到十五,天天跟倒花灯转,变成了夜游神,眼睛熬得稀巴烂。回家来,爹也吼、妈也谈,老婆面前糠颤颤,忽听对门锣鼓响,草鞋鼻子都蹬烂。”旦角道:“你这后生有点呆,夜夜唱灯等我来,妹只答哥一句话,花不逢春不乱开。”这一段语言听来自然是十分风趣逗乐,令观众忍俊不禁。
  “唱词”是花灯语言中歌唱的部分,分为歌词和衬词。歌词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易于广泛传诵,而衬词多由呀、哈、哟、吙、喂、么、咦、喽、哪、吔、儿、嗨、哩、啥等语气助词构成,常见的有“咦嗬呀子喂”“喂喂闪来嘛闪喂喂”等,这样的衬词为歌词增添了韵律感与节奏感,同时因为它们均是口头语言,所以让民众产生亲切感。试举《临安调》为例:“正(哪)月(呀)里(呀)来(呀)是(呀)新年(哎呀我的哥哥咦),暴(呀个)夫(啊)回(呀)头(呀)(哎呀哎嗨哟)(哥哥唉)王(呀个)王应连,(哎呀)我的妹妹(哟啊)妹妹听(呀)听分明。”短短三句灯词,几乎每个字的后面都带上衬词,听来十分悦耳。
  总而言之,将这些语言置于现代旅游中,当地原汁原味的民风民情便给予城市游客强烈的传统文化冲击,这一传统的反哺,能使游客有更加新鲜而深刻的旅游体验。
  (四)花灯的表演形式生发花灯旅游内容的参与性
  思南花灯的表演形式大数可以分为坐堂灯和跑堂灯两大类;坐堂灯有比较复杂的程式,主要包括说福式、说春、打花子、踩闹子、上香、出土地、锣鼓打、丝弦灯、请四神、采茶、扫刀(又叫扫堂)、贺主人(又叫谢主人)这十二个步骤。跑堂灯又叫买买灯,时间上不同于坐堂灯,可长可短,伸缩性较大。传统的思南花灯表演者为“一旦一丑”,丑角称“干哥”,旦角称“幺妹”,干哥围绕幺妹边歌边舞,丑、旦两角相互对唱应答,挑逗嬉戏。当然,这种形式不是单一的两个演员表演,还有执灯人员、乐队人员和在场观众一起帮腔演唱,人人都参与活动,场面十分热闹。因此在当代,思南花灯的这一表演形式也因为参与性强而被群众所喜爱,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游客的直接参与性,增加游览的趣味,也使游客对这一民俗的体验更加深入。
  (五)花灯的利用开发凸显当地旅游产业的效益性
  作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思南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法国前文化部长朗哥曾提过这样一句话:“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就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南花灯应当作为今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思南花灯的重要性,思南县委、县政府已经提出打造土家花灯品牌,建设文化教育大县的战略,使繁荣发展土家花灯艺术有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当地对思南花灯艺术的利用和开发以自2009年开始举办的思南花灯节为主导。花灯节与花灯表演有所区别,其舞台效果,人员规模都远远超过一般的民间花灯表演,而每年一届,吸引了上万外地游客前来思南县参观,不仅为当地旅游业树立了形象标杆,还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在该节日期间大幅上升。   三.思南花灯艺术与现代旅游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正是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转型的时期,“反叛”“颠覆”等一系列标新立异的大旗高举,而现代旅游业的急速发展,在将深藏于大山之中的传统思南花灯艺术展现在大众的眼前时,也不可避免地与之产生摩擦、碰撞、冲突。笔者将思南花灯与现代旅游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困难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资金引进不够,导致影响面相对较窄
  思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既孕育了当地的花灯艺术,同时也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思南花灯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招商引资活动与沿海或平原地区相比较少,导致外部资金投入较少。而仅靠政府对思南花灯的支持,是无法完全向广大群众展现思南花灯的魅力,扩大思南花灯的影响力的。
  (二)演职人才稀缺,导致部分剧种无人继承
  作为当地语言与民俗的“活化石”,思南花灯艺术目前遭遇着“断代”的危险。首先,是当地的演职人员有的是民间艺人,有的属于规模较小的地方剧团,均为年纪较长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不佳,在教授年青一代的过程中能力、精力不足,难免有错漏或疏忽;其次,现今年轻人多不愿学习这种民俗文化,认为与当今时尚潮流格格不入,同时也无法直接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表演艺人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作品与时代特征的融合不够,导致现今观众接受程度较低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它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的一面。由于思南花灯的唱词内容历史久远,要让观众完全听懂并非易事,而现今的时代发展趋势也要求思南花灯作出更适应大众的转变。2005年思南土家花灯的新剧目,在铜仁地区“建设者之歌”文艺调演中获一等奖的花灯歌舞《土家花灯大筒筒》便是一个新的尝试,但仅靠这一个剧目还远远不够,当今时代特征浓厚的剧目不多,是花灯表演的观众接受程度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思南地区旅游业如何获得双赢发展
  以往对思南花灯的研究,多是单纯地研究民间歌舞本身的一些艺术特征,没有考虑这种艺术形式对当代的影响。而我们不仅要研究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正面影响,还要关注对民间艺术的利用是否会损害艺术本身的发展。
  具体来说,“双赢发展”是指既能促进思南地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又能保护和推广当地的传统花灯艺术的发展方式。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在当地产生新一轮人与自然间的冲突。在保护传承思南花灯艺术的基本前提下,必然需要多元化的方式对当地旅游业进行创新与改进。现笔者提供如下参考意见。
  (一)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带动经贸投资
  当地政府需要充分挖掘大众媒体的影响力,不仅要在本省市推广宣传,更要面向全国展现贵州山水的魅力。首先,对待外部招商引资,可采取承包制,让思南花灯艺术文化在专业传媒公司管理下产生新的亮点,同时本地经济也能得到较大带动。其次,需融入现代传媒传播方式,建立多种传播渠道,如微博、博客等公共平台,让年青一代以最便捷的方式接触到这一传统艺术。
  (二)增加演员表彰奖励,激发人才活力
  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对民间老辈艺人给予更多表彰奖励,提高其生活水平,健全奖励机制,增加福利保障,同时对年轻人才“吸收一个,培养一个”,鼓励更多青年人学习思南花灯;另一方面,要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贴近时代精神的剧目,将思南花灯艺术推向省级甚至国家级表演舞台,提高表演人才积极性。
  (三)设计新型开发项目,促进和谐旅游
  旅游与反贫困均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话题。而旅游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则使得旅游扶贫成为国际旅游业近年来最重要的讨论点之一。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开展的“湘援游”项目,在当地开发“黔援游”:利用旅游基金帮助当地失学儿童返校,吸引具有环保理念的游客在当地原生村寨度假,欣赏思南花灯表演。这样做,既推广了思南花灯艺术,又帮助少数民族的村民接受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文化传统、发展无污染经济的观念,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和谐。
  五.结语
  总的来说,思南花灯艺术属于口传语言民俗(或称民间口碑文学)旅游资源中的讲唱艺术与舞乐戏剧民俗旅游资源的融合,虽然由于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隔阂,绝大部分外来游客都无法复述其唱词,但它其中所蕴含的场景氛围、气韵情调和文化内涵却能通过歌舞表演的外显性被切实感受到。本文将思南花灯艺术置于旅游产业这一环境下观察,发现其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同时,经过对思南花灯旅游进一步的开发与规划,还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度.花灯艺术面面观[J].四川戏剧,2006,(3):35.
  [2]祝修明.贵州思南花灯的艺术魅力剖析[J].歌海,2009,(4):17-18.
  [3]杨仕喜,江明珠.黔东首郡 中国土家花灯艺术之乡——思南[J].理论与当代,2007,(8):1.
  [4]邬小中. 黔东北土家族花灯戏艺术特点初探[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段超.略论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文化的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1991,(4):142.
  [6]思南花灯的演出形式和艺术特征[EB/OL].思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0-08-27)[2012-03-10].http://www.sinan.gov.cn/art/2010/8/27/art_32_1669.html
  [7]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编.旅游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120.
  [8]木乔.花灯与民俗[J].民族艺术研究,1992,(4):4.
  [9]梁福兴,吴忠军.民俗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6.
  [10]范向丽,郑向敏.论女性在旅游扶贫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A].田里,宋海岩.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发展——"第四届中国旅游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109.
  (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论文,参与本项目的人员还有:宁洁 杜曼青)
  李洁羚,田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贵州思南花灯艺术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