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虞晔如
观察者:何永康
课堂回放
《赤壁赋》教学实录
师:“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学生笑)这不是我说的,是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更是一位通才。他的赋少而精,借用潘长江的话说,“浓缩的全是精华”。他的《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你们经得起检查吗?首先,背诵出本篇描写江月的句子。
生:“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生:“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师:哪里的描写是月影?
生:“流光”,流动的月光。
师:男同学背——“月照”。
生:“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师:女同学背——“月消”。
生:“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师:难不倒你们!好,来个难一点的!背出本篇中议论江月的句子。
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生:“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师:我们一起背,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师:这样美的语言,令人陶醉,不诵读品味,怎么对得起它啊!
师: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读时,只觉美不胜收,究竟美在何处?先看“景中有情”。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遇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神来之笔,便在文字旁边圈圈画画,写上你的理解,这就是“点评法”。我请大家用“点评法”来说说,这些句子美在何处?哪一句特别有体验,就点评哪句;可评意境,也可评手法;可就词语点评,也可就句式点评。
生:“清风”二句写风与江,“白露”二句写月与江。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秋江夜色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引人遐思。
生: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近景:水光遥“接”天边,是远景。一“横”一“接”,像中国画的大写意,静谧的夜景,简洁又传神。
生:“徘徊”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师:写景带上了感情色彩,抒情又借助了景物的描写。笔墨极为简练,却蕴涵着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度,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板书: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
师:再看“情中有景”,又体现在哪里?
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生齐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生:“纵”“凌”字,多么传神尽兴!既是写景:碧波万顷,水平如镜,一叶扁舟漂在水面上;又是抒情:泛游长江,忘情自然,令人如身临其境。
生:两个叠词用得好:“浩浩”写出了放舟江上的客观景象:“飘飘”。用想象描绘出作者飘飘欲仙的主观心情。
生:我最喜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句。用小舟反衬江面的宽阔,如果是拍电影,可以拉一个远景,把船拍成一个小黑点,气势肯定非常恢弘。
师:我们好像坐在苇叶一样的小船上,有着自由自在、飘飘欲仙的感受。多妙啊!
(板书:比喻想象形成情感流转之美)
师: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其一,来自歌词中的“美人”。苏轼究竟想没想美女,依据是什么?
生:想了,“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你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声音大一些!
(生翻译)
师:看来苏轼的确是想美女了。那么若是巩俐和章子怡来行吗?
生:不行。我们在学《离骚》的时候有一句话:“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师说:屈原善于用香草比喻贤良的人。而用“美人”比喻贤明的君主。由此断定苏轼的“美人”应该是宋神宗。
生:我认为应该是贤明的君主。而不应该是宋神宗,我感觉宋神宗不能算作是贤明的君主,他身边后来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奸佞小人。
生:我认为,“美人”应该是比喻苏轼的美好理想的象征。我的依据是书下注释。
师:注释也是我们解读课文的重要依据。一生忠君的苏轼,一心想为大宋王朝分忧,却被贬他乡,怎能不悲!“美人”表现他政治失意的感慨!
师:其二。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你背一下原句,再来点评。
生:(背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不可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
师: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泣孤舟之嫠妇”的想象和夸张,又将我们从乐的云霄带入悲凉幽怨的深潭。
师:其三,来自历史人物。同桌之间合作一下。你背原句,同桌点评。
生:“月明星稀……而今安在哉!”
生:英雄如曹孟德者尚且转瞬即逝,蹉跎如我辈者又岂能摆脱命运的无奈?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活质量太低,与英雄的曹操和周郎相比,我们只能“侣鱼虾而友麋鹿”,怎能不悲哀?二是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转瞬即逝,如何不让人惶恐?
师:作者把人生的悲苦与茫然放在开阔的时空维度上来加以表现,三言两语,把人生悲的本质揭示得淋漓尽致。伟大与渺小原是一回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短短的一瞬。连千古风流人物都无法摆脱宇宙自然的淘洗,遑论我们?三个反问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的排比,一气而下,反衬悲情。要读出深沉的感慨!
师:其四,来自个人遭遇和理想幻灭。这两组背“个人遭遇”,这两组背“理想幻灭”。
师:“况……驾……举……寄……渺……哀……羡”。侧重于个人遭遇:“挟……抱……知……托……”,侧重于理想幻灭。
(要注意在理解中背诵。通过背诵来加深理解;在诵读中体会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
师:几番对比,几番感慨啊!生命之短暂如匆匆过客,有志而无为,何况吾与子?至悲至痛哉!
(板书: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
师:苏轼是怎么劝解“客”的?苏轼的话可以分几层?
生:两层,“且夫”是标志。
生:我想第一个文句是一层。不管苏轼怎么解释,“水与月”,下面两层都写到,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生:不对。水与月是第一层,第二层是风与月。
师:第一层是以“变”与“不变”来看人与物的尽与无尽,含蓄地指出客观审视角度的偏差:作
者认为,要说变都在变;要说不变,都无尽。所以不存在羡慕什么的问题,这是“何羡论”。第二层从人与物的领属关系说起,有些物属于某人或某些权力专有的,比如门口的树是属于公共的,你们是属于班主任的;(学生笑)有的是存在,不属于个人的。比如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可以尽情去听去看去享用,而且无人阻止,无穷无尽。这是“共适论”。用我们今天的话归纳一下:一是换位思考,痛也可视作乐的催化剂;二是亲近自然,一切来自社会的痛都会在开放的大自然的怀抱中稀释殆尽。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背诵文中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 (月) 卒莫消长也 (月)
曾不能以一瞬 (人) 无尽也
(我)
师:人是变的,好理解,为什么人又是不变的?
生: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生: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
师:请从古诗词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生:不变和变。
师:新学期,面对又一批朝气蓬勃的新同学,老师就要情不自禁想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生:变和不变。
师:爱情甜美却易逝。校园里也有早恋的,我们不妨借用这两句诗送给他们。
师:从什么角度来论述苏子的态度?
生:“取与不取”的角度。取的是“清风明月”,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重点讲“取”。
师:一般的人,写到这里就收笔了,留下一丝淡淡的惆怅。但苏轼就是苏轼。既然物各有主不可强求,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你看这清风,到了我耳朵里就有了声音,明月进了我的眼睛就成了景象,是上天给我们的绝好的恩赐啊,我们好好享用吧!
苏轼就是这样求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大自然真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啊!
师: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
物 人
客: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苏轼:物与人都有变与不变的两面 (全面) (喜)
生:客人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是悲观的;苏轼的观点是全面的,也是乐观的。
师:世上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人不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看到另一面,就像天空中的月圆月缺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必然、必然的自然:这就是生命旅程上的一曲永远的“二重奏”。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是一种理性的思辨!
师:“客”之疑问和“主”之超旷,实际上都是苏轼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作者虽然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不是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借客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其实是作者虚构,作者借“客”之口,来写自己对人生的多种感悟,借“客”之口道出自己对于人生的悲观的一面。然而悲过之后,又能重新审视人生,表现出积极的那一面。
师:说得对。这样写,一则有助生发义理,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体现了苏轼思想上的矛盾以及所选择的解决矛盾的方式。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二则行文显得奇崛多变,好似此苏与彼苏在意气相斗相和、自说自话,被排挤、遭贬谪的心中郁结苦闷,就在这轻松的对答中得以消解缓释。
客:体现了作为“儒者”的苏轼——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悲观)
主:体现了作为“释道”的苏轼——因缘自识,随遏而安(达观)
师:“盖……而……则……且夫……苟非……虽……惟……”,仔细体会这些虚词的作用及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板书:关联相扣形成义理奇崛之美)
师:这真是:江山无尽,风月长存,声色俱美,“共识”而乐!课文中有哪些月亮?有什么异同?
生:写到两种月亮,一是第一段写到的月亮,一是第三段写到的月亮。
师:其实,再想一想,是写到了三种月亮。三种月亮都给我们以美感。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呢?
生:现实中的水月,作者是实写的,而历史中的水月和哲理中的水月,作者是虚写的。
现实中的“水月” 柔和之美 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之感超越生命(虚)
师:好一个苏东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忘却痛苦,即使李白,浪漫诗情中也脱不了苦闷的抑郁,但悲哀和不幸降临,东坡总是微笑接受。有人形象地说,人类的内心要表达产生了文学,人类的苦闷欲求宣泄,于是又继生了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与哲学便都是苦闷的产物。而苏轼的《赤壁赋》呢?
生: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是哲理化的文学。更是诗化的、美文化了的哲学。
师:文学是其形式,哲学是其灵魂!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对生命的感悟、阐释,就成为作者最富灵性的文字。
师:东坡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
生:得和失是相对的。生命是一种感受。
生:淡泊一点,有一种爱叫放手。享受自然,顺其自然,一切都会过去的。
生: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懂得变通,才会生存。
生:尝试过的人总比听任自然的人多一份可能,也善于调节精神的压力。
师:同学们说得好!生命享受着生活的欢乐,但有时还承载着生活的苦难。面对仕途风雨,坦然相对,就会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佳境。
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只要调动我们的体验,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赤壁江月”来。如果你和苏东坡相遇,你将要同他说些什么?
生:“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放弃”,在儒家看来,独善其身也是一种生命选择,否则在不利于自己的境况下还要硬碰硬地干,那这个人的生命就很脆弱。
师:当然也有宁折不弯的悲壮典范,像屈原投江,老舍沉湖,为了自己的理想决不苟且。但更多的是像苏东坡,化困为通。如果苏东坡跳到江里死了,中国历史上就缺少一个伟大的文人了!
生:天之高,无极也。天就是人生的理想。心有多高。你就能触摸到它。
师:“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1082年,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在苏轼看来,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在山水中沉淀灵魂。于是他与自然
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在孤灯下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人们在阅读玩味苏轼文章诗词的同时,就是在解读品味着自己生命的真谛。苏轼,真君子啊!一个旷世奇才,一个伟大的智者,人世间不朽的精灵!试问能达到苏轼这样人生境界的又有几人?我想方方说执意要嫁给苏轼,其实更多的是表达她对苏轼的景仰与崇拜!
(南京大学附中 210008)
对话
何永康(以下简称“何”):读了你的实录,真是一种审美享受!
虞晔如(以下简称“虞”):主观上是一种追求,但是客观上还是打了点折扣。我稍稍高估了学生。他们的表达,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离理解所需的积淀还有一段距离。可是,在那个晴朗的下午,我还是相信他们对这篇文章会有自己的理解。果然,他们做到了。虽然,说得艰难些。
何:由此我想到,做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何等不易!我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在追求学生分数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生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是语文新课程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以为,你的课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虞:这里有个选择权的问题。当然,赋予某种权力,也就意味着要承担起某项责任。行使选择权的教师。要具有深厚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文化素养:行使选择权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与价值判断能力。当这种理想状态中的师生选择属于他们自己的课程内容时。他们也真正是在建构着一种生命形态的语文新课程啊!
何:可见。以生命为载体的新课程资源要化为独具个性特色的文本,要想在课堂上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教师必须能够对文本做独立解读,即“深度解析”。一篇课文。教师“开发”出的“资源”越丰富。设计教学方案时选择取舍的空间也就越大。你是怎么取舍的呢?
虞:同一篇课文。十个老师可能会有十种处理方法,但其中总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共性”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目标”与“教学重点”吧。我把“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和变化,品味语言之美;把握主客间问答的内涵,品鉴哲思之美;学习苏轼超然旷达的情怀,培养人格之美”作为再读《赤壁赋》的教学目标。
何: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赵翼《闲居读书》中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越俎代庖地肢解文本是对学生阅读权利的剥夺。把自己的阅读批判强加给学生更是对学生阅读的粗暴干涉。那么,你是如何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的?
虞:走进新课程,就要走进学生的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才有资格做称职的指导者。倾听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是互信的前提,是合作的基础,为师者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技能。
何:阅读欣赏是“人书”,是敬重作品作者的“仰视式”阅读;阅读批判则是“出书”,是评判作品作者的“俯视式”阅读。阅读欣赏要贴近作者内心,要“见得亲切”;阅读批判则要求读者与作者保持距离,以便“用得透脱”。这两者的关系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虞: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首要的是“入书”,然后是“出书”。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置人文本,有所褒扬或批评,尽心读出新意来。苏轼的博大精深,他的丰富多彩,他的艰难坎坷,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论题。
何:时下充斥着“阅读的娱乐化与娱乐化的阅读”。目前中国的高考扮演着极具中国特色的复杂角色:它在社会公信力普遍缺失的背景下,维系社会公平进而维系社会稳定:它是底层试图实现阶层流动的几乎唯一的通道;而就语文而言,它还要承担确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薪火的重任呢!
虞:谢谢何老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理解。语文老师兼背着多重压力,我们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啊!
何:无论如何,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将会达到怎样一种状态。只有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我们才能去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才能不负众望地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迎接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课堂教学的挑战。
虞:是啊,也才有可能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所以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何: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取向来看,它追求的是课程意义的创生,而不是课程方案的忠实执行:追求的是生命的自由与解放,而不是对外在文化的盲从与追随。作者、教师、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世界,文本则是“在场”和“不在场”的生命体验的集合体。你认为。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当然,不可能指望学生的阅读一步到位,应该重读一次有一次体会;也不能指望学生在讨论中一边倒。阅读的指向是下一次阅读,是更辽阔深远的阅读。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机会,他们会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体验。不是都说学生是一节课一节课地长大的么?
何:所以说,文学鉴赏是高层次的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表现。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他不再呆在限定的教材里“戴着镣铐跳舞”,而是自由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形态的新课程。这些带有文化特质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文化窗口,让学生在体味语言的同时,经受一种精神的洗礼。在一种“原生态”的阅读与写作中,展示出作为一名言语主体所应有的本质力量。
观察者语
对文学名篇的阅读鉴赏,是一种心灵的远游。我的老师吴调公先生当年给我讲说古代《登高》名诗,讲着讲着,他几乎忘记了我这个学生的存在,自个儿在那里美滋滋地吟哦……忽然,他打住了,扭头问我:“你知道我现在到了几重霄吗?”我笑而不答。他得意地说:“你猜不着。文学鉴赏就是‘心似蛛丝游碧落’啊!”这次“面授”的作业是:以“心似蛛丝游碧落”为上联,对出下联。然而,我至今没有对上。
是的,文学鉴赏精细得微妙得有如飘忽的“蛛丝”,它飘啊,飞啊,把你的灵魂牵向了如梦如晤的境界,诚不知东方之既白。
还有另一种鉴赏方法,如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讲宋词。有一次讲柳永,只见唐老端坐在讲台上,反复吟唱:“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如是者三。微闭双目道:“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什么呢?他老人家没有给我们说一个字!若用当今的教学评估标准来考核,唐老肯定不及格。然而,我们全班同学都被老师的神态、心境、气质、语言、节奏、引而不发的讲学艺术拿住魂魄了,情不自禁地跟着老人家一起去“想”……这叫做留有“空白”,启动心扉,当然,讲授者必须有教师的“魅力”。
我以为,虞哗如老师讲《赤壁赋》,基本上做
到了上述两点:引导学生载欣载奔地做“心灵的远游”;以自己的清澄、灵动、机智、洒脱,感动着、启发着少年学子,去填写一个又一个审美“空白”。她有自己的教学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虞老师授课的难度要高于唐老和调公先生。因为上述往事中的唐老,面对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没有经过“应试”折磨的大学生;调公先生面对的。是已是副教授的何永康。虞老师的教学对象则是当今中学生,一些被“题海”搞晕了的、文学阅读面不广的孩子们!这里边的甘苦,是“旁观者”难以体察的。
我参与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三十年,越发体会到当今中学生文学阅读水平的失常。面对一首诗歌,考生们总爱穿靴戴帽地挂上“象征”或“比拟”;面对一篇小说,也往往以“一叶”而障“峰峦”。2008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侯银匠》,不少考生将侯菊带走花轿视为对父亲的“掠夺”,把相濡以沫的父女情深解读为情感冷漠!所以然者何?无力从整体上进入作品之“情境”也。为此,我曾多次呼吁:必须把“活”的语文教活,必须根治“机械切割”语文名篇的教学陋习,还语文以审美。
虞老师讲《赤壁赋》,贵在一个“活”字。
其一,总体教学思路在于激活审美之光。
《赤壁赋》这样的名篇有如燧石,不能将它碾碎了一粒一粒拿给学生看,只能引导学生去敲打要害之处,让“美”的光辉自然进发。虞老师让学生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和变化。品味语言之美:让学生把握主客问答的内涵,品鉴哲思之美:让学生学习东坡超然旷达的情怀,培养人格之美。如是经营,全赋的三个主要“穴位”均点击到了,顿时血脉流通,经络舒张,七彩之光自现。
其二,脚踏实地,做心灵的远游。
审美鉴赏是十分活泼的,但不能没有依托,如天马之行空,如风筝之断线。鲲鹏展翅,必须抟扶摇羊角,否则很难远游到南溟。这里所说的“依托”,乃是实实在在地解读文本,在真切理解文章原意的基础上心游万仞。虞老师的课,在背诵、点评、互问、互答中落实了对主要章句的理解。让学生拥抱了真实可感的美。如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虞老师和学生互动,细读、细解、细品了三个方面:来自歌词中的“美人”,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来自曹操、周郎这样的历史人物。这样,学生对屈骚、美人、芳草、动蛟龙、泣嫠妇、月明星稀、吾生须臾等等,就一一坐实,心领而神会了。请注意:这里在体察悲情悲境中解读章句。情境使章句生色,章句使情境升华,学生的识、认、品、鉴水乳交融于一体了。我见过一些语文老师和实习生孤立地解说字、词、章,结果把好端端的美文搞得一点活气、灵气都没有了。可叹!
其三,联系人生讲活哲理。
《赤壁赋》不像初唐的《春江花月夜》,那是在充满青春绿色浆汁的日子里,一位诗人的青春心跳的绿色情怀,虽有哀愁,但不神伤。苏东坡在黄州的一岁三作就不同了,这里边有人生大悲痛,有穷途之哭的无奈,有儒、释、道的矛盾与统一,有对世事人生的哲理探寻,等等。要想叫中学生品味其中的奥妙,谈何容易!虞老师相当豁达,不强求学生登堂入室。她的教学思想值得我们注目凝神:“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只要调动我们的体验。每个人都能解读出自己的‘赤壁江月’来”,“人们在阅读玩味苏轼文章诗词的同时,就是在解读品味着自己生命的真谛”。审读她的“教学实录”,我发现,这些中学生小朋友真的长大了一点点,真的读出了自己的赤壁情思来,于是,更懂得自己,更可爱了。
最后,是关于语文老师的个人魅力。前面讲到了唐老,虞老师肯定比不上唐圭璋先生。唐老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地无声胜有声,咱们这辈子也办不到了。虞老师的教学魅力在于机智、亲和、有诗人气质。你看她的导入语:“‘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这不是我说的,是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结语时,又来了一个呼应:“我想方方说执意要嫁给苏轼,其实更多的是表达她对苏轼的景仰与崇拜!”什么是“机智”?王蒙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虞老师在授课中,常常冒出一些“亏他想得出来”的东西,使学生一笑而眸明。课堂里春风荡漾……至于诗人气质,并不在于教学话语中有多少华彩的言辞,而在于隽永、纯净,充实而富有光辉。这种内涵的文采,在虞老师的“师日”中时常识见,我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如今在一些语文课堂上,老师显得机械、刻板、灵气全无,这样的课怎么能“活”得起来呢?姑妄言之,乞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