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结构宏阔,语言气势磅礴,思想艰深。尽管教材只是节选,但对中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有较大困难。要让学生能吃透文本,初步理解本篇中的道家思想,就必须在教学上寻求突破。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收效良好。
一、结构再建,化繁为简
避开细枝末节,抛弃繁难分析,教学中只引导学生抓一个总纲。请看下面的结构简图:
首先让学生思考,鹏鸟的形象具有什么特征?学生很快说出“形体巨硕,高翔万里,力量强劲”。接着问,形体巨硕为何还能高翔万里呢?显然,是凭借自身的力量,但更主要的是借助风力。教师总结:鹏鸟借助外力因而翱翔天宇。这样就为文本结构的整体再建构铺平了道路。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大问题:后文写“蜩与学鸠”,写“朝菌”“蟪蛄”,写“斥鹅”,它们与鹏鸟相比不同之处何在?有何共同之处?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它们与鹏鸟只是小与大的区别,而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有所待”,即受限制甚至受控制而不自由的。
第三大问题:自然界如此,那么人类社会的情况如何呢?学生研读节选部分的最后一节,很快就明白了,有三类人都跟自然界万物一样受束缚而不自由。第一类人,有治世德才的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受名利限制;第二类人,宋荣子之辈,宠辱不惊却未能忘却自我,受制于心;第三类人,列子,虚飘轻渺,超脱世外,但还须恃风而行,受外物控制。接着追问:否定之后,文章水到渠成地提出的真正自由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很明确,精神上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至此,全文宏阔的结构就重新建构在学生的大脑中了。
二、语言析疑,化难为易
笔者看来,节选部分的语言难点只在三处,而从浅易处稍作提示点拨即能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语言的理解与文本的领会是相辅相成的。
1 写出行备粮的三种情况与写“蜩与学鸠”有何联系?“之二虫又何知”,这两种小虫不懂得的是什么?
这是两类不同范畴的事物,看似无关,而实际上共同点在于,讲的都是要凭借外界物力,只是大小程度不同。因为此处陈述的主体对象是蜩与学鸠,所以讲前者是为后者作比喻。两种小虫不懂得的正是这一点,即:事物的大小不同,行程的远近不同,因而所依靠的外界物力的大小多少也就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受外界物力的制约。
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尽管“不及”,但它们的共同之处仍然是“有所待”。而“知”与“年”之“所待”何在?
有“知”,必然要展示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然何以成为“知”?于是,“知”则受“有用”制约,“有用”就是有所待,就是不自由的;
“年”则显然受时间限制,无论年岁多大。哪怕彭祖也有终极之日,因此,“年”即“时”,只有长短之别,却终究“有时而尽”。
解决这个问题,还为学生解决了结构理解上可能存在的一个困惑,即,讲“朝菌、蟪蛄”与前文讲“蜩与学鸠”以及与后文讲“斥冩”有何内在关联?现在也就明白了,讲它们也是说明万物“有所待”,只不过它们是时间上有限度、受制约罢了。
3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代什么?(这样。)追问:说得更具体一点,指这样的故事还是这样的道理?
明确:相似故事中的相同道理。此句其实并不是在强调故事本身的可信度,而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说明上文讲的道理在汤问棘时,棘就早已为汤讲过:这样就自然引出棘对汤讲的故事,棘回答汤所问时也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使道理更通俗易懂。因此,从结构上来讲,这里只是在引经据典,表明英雄所见略同罢了。
这样。原先学生在结构理解上的阻滞之处也因此贯通,脉络在学生头脑中更加显露明晰。
三、思想体悟,由浅入深
可以分以下三个环节逐层深入进行。
第一环节:“无己”“无功”“无名”的字面意思我们都懂,但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能依据自己想象领悟所能达到的程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样的境界吗?
学生的表达是丰富多彩的,而内容则大同小异。举例如下:
①摆脱追求功利之心,摆脱利害得失的束缚,外界任何事物的诱惑都不能扰乱自己,自己的精神就能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
②放弃功名利禄,放弃人生的追求,清净无为,置身于合乎天道的自然之中,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忘情无欲的心灵至境。
③摆脱与周围事物的依赖关系,消除一切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自己与周围万物浑然一体,像没有自身存在一样,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境界。
第二环节:马克思有句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其实是不能摆脱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庄子描绘的这种境界能实现吗?
与其说这是一种思想的境界,还不如说这是一种精神的信仰。对社会现实的腐败、黑暗,人们总是深恶而痛绝之。而人的本性又总是欲壑难填,膨胀的欲望则引发残酷的明争暗斗,造出丑恶的世界。于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就成为人们心灵深处的最高理想。人行走于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靠信仰支撑的,信仰一旦缺失,人往往就会走向自我毁灭。而庄子确立的信仰则给时人及后人带来莫大的心灵抚慰,从而成为调和人世间以及人内心世界的各种矛盾的一剂精神良方。后世的众多文人人世不成而转向出世。摆脱精神枷锁,获得心灵寄托,走出人生的新天地,创造出另一种灿烂人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信仰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事实上,信仰其实并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也实现不了什么),而是为了拯救人的灵魂的。
第三环节: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生的道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你认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请作阐述。
讨论结果,学生自然认为两方面都有且互为补充。
积极的意义:无论社会还是人生都需要阴阳平衡调和才能和谐发展。出世与人世是共存共生、相辅相成的。社会和人生若全都只取人世之思想。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充斥着无可调和的冲突,人生将会只进不退,由此引起的后果只能是社会走向崩溃,人生走向毁灭。社会也好,人生也好,总是在进与退的矛盾冲突中向前发展的,有退才有进,进退之间方显自然本色,方能顺乎自然法则。当社会、人生的诸多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极致之时,唯有以出世之思想来应对方能化解。这就需要做到顺乎自然,忘却自我,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实现。不仅如此,人类的一切创造都需要摆脱功利的束缚,在忘我的境界中才能实现。无论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还是科学家的科学发明都需要这样的境界。如果创造者不能从利害得失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他们的精神就会受到压抑,所进行的创造就会受到阻滞甚至夭折。
消极的意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进取和奉献。如果大家都失却自我,放弃功名的追求,那么,谁还会去拼搏,去创造?进而,社会何以发展,人类文明何以进步?人类岂不永远处于蒙昧时代?当然,这里我们首先要把创造的精神自由境界与创造的功利目的区分开来。
以上三个方面并不一定要依次而行,可以交叉、交融、易序,诸问题也完全可以由学生提出。教师整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此三突破,语言特色、文章风格等的鉴赏就能高屋建瓴。左右逢源,课堂教学设计也就能随心所欲,驾驭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