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4期 ID: 353583

[ 毕于阳 文选 ]   

“语句教学”缺失了什么

◇ 毕于阳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刊登了陈菊飞老师的《(台阶>教学片段》,文中他力图矫正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注重“语句教学”,应该说,这是深合读书和语文教育之道的。朱熹主张读书“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朱子语类》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金圣叹也主张“细细读之”。直言“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金圣叹文集》第262页,巴蜀书社2003年版)。我认为,这“玩味”这“理会”更多的不仅仅是局限于某处字词,更是着眼于字词间的关联。因为言语表达总是线性的,文本又是有机的整体,这就意味着要在字词间的关联中看到整体。这种关联,就是横组合的关联和纵聚合的关联。横组合关联是指文本中相关字词、语句的关联,纵聚合是指某字词与可能出现在它这个位置上的其他字词的关联。阅读教学,着手于语句,着眼于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抵达文本的深处。
  陈老师的课从所选片段来看,在极为有限的区域内注意到了几处语句间的关联,但从所选片段辐射全文。有多处缺少这样的处理,影响了对文本意蕴的开掘。
  所选教学片段重点研究了两个句子。
  句一: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那颗很倔的头颅”的“倔”,就不仅仅体现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这一处,譬如新屋造好后,要砌新台阶了,“腰闪了”的父亲不顾“我”的劝阻,一只手按着腰也“坚持”要抬那几百斤重的青石板的举动,又如在高台阶上父亲担水时的言行——那“粗暴”的动作以及那毫无商量余地的话语;再如要强的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准备造新屋的过程等多处文字也彰显了他的“倔”。若以“句一”为基点,引导学生关注全文,组合这些相关联的语句细细揣摩,就能够和学生一起走进父亲的内心深处,对父亲形象的感知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句二: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句时。陈老师运用了纵聚合关联的方式,研究了父亲的“老”,并由此引出父亲的谦卑。这里,还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横组合相关语句来细致探寻父亲的心态,如父亲如何跟人们打招呼,如何在台阶上挪动等等,以使学生对父亲性格侧面的把握更加准确,进而体悟长期形成的地方文化对他心灵的浸染。
  语句教学除了注重这种横组合、纵聚合的关联外,更应注重关联中的体验。所选教学片段中教师的引导多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让学生仅仅“研究”“看到”“看出”,这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缺失。小说阅读当然有“认识”的成分,但“认识”也仅仅是为“感受”与“动情”作铺垫。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去触摸语句,使学生之心与言语对象之心发生共振,从而领悟文本丰富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