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4期 ID: 353579

  

年轻·团聚·拼搏

◇ 程 翔

  全国青语会,是全国中语会领导下的青年语文教师学术团体,正式成立于1995年泰山脚下。该团体的名称最初叫“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后更名为“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后又更名为“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发展研究课题组”,2005年10月停止工作。尽管这个团体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当我们把她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全局中的一颗棋子来看待的话,就会感到全国青语会的十年历程,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还是值得一提的。
  
  酝酿阶段
  
  为什么要成立全国青语会?首先,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青年语文教师的成长,热切盼望新秀辈出。并希望能够有一个这方面的学术组织来做点具体工作。其次,各省、市青语会希望能够有一个全国性的青年语文教师的学术组织。1994年全国范围内已经有部分省市成立了省(市)级的青语会,并在本省(市)中语会的领导下,团结了一大批青年语文教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部分青年新秀崭露头角,起到了带头模范作用。可以说,当时成立全国青语会的条件已经具备。第三,全国各地的青年语文教师也希望在他们和全国中语会之间架设一道桥梁。沟通信息,开展活动,有利发展。1994年8月山东省青语会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了《致全国青年语文教师的倡议书》,倡议成立全国青语会。1994年8月2日至4日,来自山东、河北、上海、内蒙、北京等地的优秀代表在北京召开全国青语会筹备会议,决定于1995年8月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成立大会。北京会议后,许建国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了《世纪之约》,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青年语文教师宣言》,这两篇文章与《致全国青年语文教师的倡议书》在全国青年语文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400多封来信表示积极响应并参加全国青语会成立大会。
  
  成立大会
  
  1995年8月15日至18日,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的青年语文教师500多人云集泰山脚下,参加全国青语会成立大会。开幕式由陈军主持,程翔致开幕词。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应邀到会,并作了《让生命在教坛上闪光》的报告。于老师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介绍自己成长奋斗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工作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全国青年语文教师的无限期望。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这次会议,成立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组”。刘国正先生发来贺信。陈金明先生代表全国中语会作了报告,吴心田老师代表山东省中语会作了报告,孙移山老师代表语文报刊作了报告。几位青年教师在发言中介绍了自己曲折的成长经历,很是感人。大会还请陈爱平、崔桑、王征、程翔四位老师上了公开课;倡议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认真学习“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评选优秀论文。会议期间还安排了一个联欢会,大家各展才艺,充分表现了青年语文教师的虎虎生气和勃勃生机。大会选举产生了全国青语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副会长、会长,成立了秘书处,选出了秘书长、副秘书长;通过了《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章程》。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邀请几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担任顾问,指导学会的工作;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每四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秘书处设在《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
  
  开展工作
  
  全国青语会的成立,团结了一大批青年语文教师,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青年语文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这些工作,离不开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呵护和引导。于漪老师把自己保存数十年的宝贵资料拿出来供青语会的同志学习和研究。陈金明、张定远、苏立康等老师十分关心青语会的发展,经常询问工作进展情况。吴心田、蔡澄清、钱梦龙、陈日亮、张家璇、刘宪章等老师也为青语会的发展付出了宝贵心血。还有《语文周报》《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多家语文报纸杂志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下。青语会开展了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的工作。
  第一。陈军同志主持的“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组”于1997年出版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后又再版。研究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两个目的:一是向于漪老师学习,二是锻炼研究能力。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青语会的骨干成员大都进入了成熟阶段,并开始进入科研创新阶段。这一阶段对于教师一生的发展非常关键。事实证明,相当一部分教师发展到成熟阶段就很难再向前推进,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了许多老师的发展。因此于漪老师就给青年教师树立了一个奋斗的高标,这样的高标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和活力很可能在学习于漪老师的过程中被调动和激发起来,科研意识很可能由此而一发不可收,从而进入科研创新的阶段。事实证明,当年参与课题组的十几位青年教师,后来都发展得很好,这得益于选择了这样一个高起点。
  第二,李震同志负责,编辑出版了《全国青语会青年语文教师论文集》。此书连续出版了三集。许序修同志负责编辑出版了《全国优秀青年语文教师风采录》一书。为青年教师发表文章提供机会,是青语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优秀青年教师做一点宣传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开李震老师花费大量心血编辑的三本论文集,读着里面那些带着稚气的文章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一种欣慰,会向着远方发出微笑。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他们的文章已经成熟多了,深刻多了。这就是成长的轨迹,这就是原始的记录。每个人都喜欢翻看自己的老照片,从幼年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看着看着,不禁感慨万千,甚至落下眼泪!为何?成长的足迹里面有着太多的人生奋斗的辛酸苦辣,有着坚守的信念和执著追求的理想!翻看风采录,我同样有一种激动——当年那些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人们啊,今天你们还好吗?在你们刚刚进入成熟期的时候,遇上了祖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你们也为这座高楼大厦增砖添瓦,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宝贵青春贡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能不为之自豪吗?
  第三,泰安六中语文组的冯毅、孙积清等老师和《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编辑出版了《全国青语简报》。学会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重复杂。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任劳任怨地为大家服务。如果说他们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锻炼了能力。从刚开始的缺乏经验,到后来的从容、沉静,也是一种人生的重要收获。
  第四,《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开辟“青语园地”专栏,发表各地会员的文章。能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种奢望。“青语园地”栏目的开辟,为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发表高水平的文章提供了机会。这个栏目的编辑同志,从众多的稿件中千挑万选,其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佩。我对这个栏目的每一期的文章都认真阅读,颇感亲切与自豪。发现、扶植青年新秀,是《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的传统,今天,活跃在语 文教育战线上的一大批语文教师都曾经受到过该杂志的帮助,笔者就是其中的一个。
  第五,许建国同志配合《语文教学通讯》杂志举办了“青年语文教师辩论赛”。由《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负责,在北京劳动大厦召开了“面向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邀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等老师到会讲话,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这些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六,程翔同志负责组织每届年会的工作。《语文周报》社承办了1997年暑假在秦皇岛召开的第二届年会(成立大会作为第一届年会),邀请了香港大学施仲谋博士及香港30位中学语文教师与会,其中香港一位中学教师为大会贡献了一堂公开课。北京青语会承办了1999年的北京年会,刘宇新同志作为北京市青语会会长做了大量工作。江苏省青语会承办了2001年的南京年会,鼓楼区青语会的同志们负责具体会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从成立大会到四届年会,每一次会议都有青年新秀的公开课和专家报告。这些青年新秀如今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专家。2005年在河北霸州组织召开了“纪念青语会成立十周年暨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研讨会”,霸州市教育局承办了会务,做了大量的工作,霸州一中语文组的老师们也为大会做出了贡献。大会向代表们提供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程翔同志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一书,该书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全国青年语文教师”。此书也算是全国青语会更名“课题组”后的结题成果之一,并在“全国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会”上获得优秀奖。
  第七,秘书处的同志向全国各地新成立的青语会发去贺电、贺信,或到会参加他们的年会,与他们共同研究青语会的发展。据统计。到2001,年,全国共有12个省(市)成立了青语会,有的至今还很活跃。
  
  停止工作
  
  青语会的成立是应运而生,她的结束是适时而止。进入21世纪,国家对二级学会进行重新登记,并且明确提出取消三级学会。全国中语会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的二级学会。自然也就不宜保留“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当时,我们想干脆停止工作算了。2003年,我参加“刘国正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刘老关切地问我:“你们青语会怎么样了?”我当即向刘老作了汇报,并谈了我的想法。刘老说:“停了多可惜呀,改成课题组吧。”这样,作为中语会的“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发展研究课题组”又保留了近三年的时间。
  课题组的管理模式不同于学会。它实行课题管理模式,要开题、结题,必须有课题报告,工作很具体。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青语会常务理事会的几位同志,工作单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年龄也进入了中年,再加上繁忙的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课题研究实在力不从心。这样,我们就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进行了结题。结题后,青语会的工作也就停止了。
  
  几点感受
  
  全国青语会的工作前后十年。正是一个青年教师成长的黄金阶段。作为该学会的负责人,我对这项工作充满了感情,也有很多切身的体会。
  第一,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老教师的扶持、关心和引导,需要继承创新。全国青语会发展的十年中。我和诸多同仁都亲身感受到了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青年教师的关心爱护,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好品质。中学语文教育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传承,就像接力赛一样,后面的运动员从前面运动员的手中将接力棒接过来,继续奋力向前奔跑,力争越跑越快。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学术发展上提出了“守正创新”的原则,我想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青年教师的发展。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发展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事实已经证明,抛开传统的语文教学改革不过是昙花一现,只有深深扎根于母语文化的沃土之中的语文教学改革,才有恒久的生命力。在继承传统这个问题上,青年教师需要向老教师认真学习。青年教师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对信息的检索和处理相比老教师可能有一点优势,对西方新教育理念的好奇心可能更加强烈一些,在打破旧有模式方面可能会更猛烈一些。但是,这些优势和冲劲如果不与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相融合,其优势就可能转化为劣势,其冲劲就可能表现为鲁莽。我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发展不是以形成教师个人风格为核心目的,而是以促成学生的有效发展为核心目的:在实现这个核心目的的过程中,教师本人自然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评价一个中小学教师是否优秀,也应该用这个教育目的为标准。这是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本质区别。因此,前辈教师中那些促成学生有效发展的做法,青年教师当然要继承下来。在青语会举办的历届年会中,我们是认真贯彻并切实体现了这一教育信条的。
  第二,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注重实践探索与提高自身文化品位相结合。注重实践探索,就是要完成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敬业爱岗,热爱学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不断尝试,勤于总结;经过长期艰苦的历练,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青年教师的发展最忌讳的是不能脚踏实地,不能深入到学生心灵世界中去。魏书生老师给青年教师最大的启发就是,他具有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在“我以我心付童心”的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达到了高度的和谐。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他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他所教的两个班的基础之上的,他所举的教育案例无一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是永存于心间的。事实证明,一个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不可能抛开自己两个班的语文课去另谋发展,“本校学生意识”永远是青年教师的核心职业意识。注重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一个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以外国文化为参照的,与时俱进的新文化人。当然,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成长,可以不考虑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但是从教师自我成长的角度出发,就不能不考虑了。事实证明,缺乏教学意识的文化提高,与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比,有可能相反。这就告诉我们,青年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要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杜甫看舞剑,与张旭、怀素看舞剑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王国维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与那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第三,交流切磋、启发借鉴是青年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平台。青语会的每一次活动,总要给青年教师提供交流切磋的机会,创造一个相互启发借鉴的小环境。事实证明。同辈人之间由于经历和感受接近,话语共性多,碰撞出火花的机会也就相对多一些。《中学语文教学》“青语园地”栏目中发表的稿件可以说明这一点。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搞沙龙,也可以大会发言,还可以举办公开课。在这种开放的学术氛围中。青年教师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想,深化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管理模式的不足。据我所知。很多优秀青年教师是在各种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有的人对课堂教学比赛有些这样或那样的看法,我能理解,但完全否定的观点实不可取。大凡任何一种事物总有两方面。青年新秀通过教学比赛,提高了教学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有人说,得了一等奖,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个人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他没有看到。参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反复讨论、推倒重来的过程中,收获是多么大呀!当然,参加过教学比赛的青年教师获得阶段性成功后,需要审视走过的道路,有所扬弃,再上新台阶。如果他仍然停留在比赛的水平上,没有新的超越,那就不会有更大的发展。另外,青年教师不参加教学比赛,照样可以获得教学上的成功。有相当一批教师是没有参加过教学比赛的。他们当中不也有很多佼佼者吗?这说明,教师的发展途径多种多样,不能以此途径来否定彼途径。
  第四,团结合作,互相补台。青语会成立之初,我们都很年轻,初出茅庐,没有经验。常务理事会的成员,凭着一腔热情去工作。在工作中,大家团结合作,互相补台,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战斗的集体。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原先彼此并不熟悉。是青语会把大家聚拢起来了。我本人也有缺点和不足,各位同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是很感激的。在回顾走过的十年历程的时候,我有很多感慨。很想念那些老朋友:李震、张国生是两位仁爱的兄长,史有为、孙荻芬是我们尊敬的大姐,陈军、许建国是两位厚道的将帅,还有施仲谋、孟素琴、杨杰、程红兵、吴益、张蕾、赵小龙、李庆平、杨淑芬、孙春成、许序修、韩军、董建成、孔立新、曹勇军、肖家芸、刘亚军、张雪梅、高原、谭淑云、唐晓云、陈小英、陈爱平、李凤平、冯毅。等等,还有很多很多。请原谅我在这里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姓名,但是他们那一张张笑脸至今还浮现在我的眼前,正如歌里唱的那样,“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我们曾经年轻过,我们曾经团聚过,我们曾经拼搏过,我们还将要继续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