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4期 ID: 353577

[ 孙玉石 文选 ]   

不拒绝陌生

◇ 孙玉石

  一位从事语文教学、文学研究的老师,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在阅读复杂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至关重要。多年教学生涯里,我努力将自己不断解读复杂文本的收获或体会,传达给更多像我一样渴望知识渴望美的学生们。这种将“历史”与“审美”结合起来的自我养成和教育别人的“审美意识链条”,使得不少学生,不仅追求学术研究的工作所应具备的历史性和科学性品格,也努力在中外复杂文学经典文本中拓展审美想象和艺术享受的空间。
  复杂文学文本,往往超越于习惯的思维逻辑和想象轨道,用各种新奇的故事、意象、语言和传达手法,创造一个让许多囿于传统的读者感到陌生的文学世界。它拉开了文本意义与读者接受之间的距离。有些复杂作品,如有人说的,好像作者自己过了河,却把桥拆掉了,让读者靠自己想象去搭桥追踪。作为教师,应充当帮助读者去“搭桥”和“追踪”的角色。朱自清说:“文艺的欣赏和了解是分不开的,了解几分,也就欣赏几分,或不欣赏几分:而了解得从分析意义下手。”随着表现方法的不断突破、创新,许多文学作品,传达方式变幻多样,意义也更为复杂。远的外国许多作品不去说,即如鲁迅的《野草》,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诗。近二三十年的一些探索性的新诗、小说,它们往往带给我们一种陌生的美,读了甚至让人懵懂,不知所云。但不要因此拒绝和排斥它们。一些作品当时备受诟病,后来却为人所理解和喜爱了。如戴望舒1937年3月写的一首小诗《我思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它传达的,或生命哲学,或美学自信,如今已隐约均可体会。读起来虽然陌生,却给人更多美的余香与回味。
  不拒绝陌生,是教师的基本品格。多阅读,多思考,多超越,升华自己的想象,提高自己的质素,积以时日,就会让自己心灵插上翅膀飞翔,养成进入各种复杂文学作品的能力了。
  (孙玉石 1935年11月生,辽宁海城人,满族。19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野草>研究》《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