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文学史上,《瓦尔登湖》称得上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其作者梭罗在世之日,独居瓦尔登湖的行为虽然未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瓦尔登湖》在作者生前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人们多半把它当做仿写作品来看待,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但在梭罗死后,它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20世纪以来,美国的几大出版社都把它列为高中美国文学教材的重要篇目。编者从各自的角度把它编排在不同的文化专题里,供11年级学生阅读研讨,如Holt,Rinehart and Winston公司出版的《文学要素》,McDougal Littel公司出版的《美国文学》。
2004年8月9日是《瓦尔登湖》出版150周年纪念日,美国各大出版社纷纷推出新版来纪念这位不朽的先验主义思想家。当此之际,我国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高中课程改革开始起步,于是,这部一个半世纪前问世的著作便也成为我国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来源。其中有四个版本的高中必修教材(人教版、语文版、江苏教育版和广东教育版)都不约而同地从中节选片段作为课文。中美两国教材编写者如此钟情于同一个作家的同一部作品,实属难得。两国教材编写者各自站在怎样的角度选择文章的片段?他们如何给作品定位?两国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存在哪些差异?教材分别设计怎样的研讨练习以达成语文的训练目标?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瓦尔登湖》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国文学界普遍认为,《瓦尔登湖》是一部被艾略特称为“超凡入圣”的书,一部诗人海子至死不肯舍弃的书,它与《圣经》《小王子》一起被美国国家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
《瓦尔登湖》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寻找其不朽的理由:第一,作者蛰居瓦尔登湖的目的是什么?《瓦尔登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伟大思想和精神价值?第二,在教材编写者眼里《瓦尔登湖》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梭罗来到瓦尔登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作者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生活的地方,我为什么生活》中这样写道:
我到森林里去是因为我想要从容地生活,去面对生活的本质。看看我是否无法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并且在我死去的时候不会发现我不曾生活过。我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因为生活是那样可贵,我也不愿一味顺从。除非那是十分必要的。我想要深入生活,吸出生活中所有的精髓,强壮得像斯巴达克人一样生活,彻底打败所有不属于生活的东西……
作者入住瓦尔登湖,并非只是为了逃避社会,寄情山水,而是进行一种实验,寻找一种从未有过的简单的生活体验,深往入生活。吸出生命的精髓。陶渊明与梭罗不同,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因为厌恶官场生活,逃避现实,宁愿选择一种环境萧然、面徒四壁的贫困生活,而梭罗是热爱生活的。梭罗说:“无论你的生活是多么低贱,你都需迎接它,体验它;不要避开它,不要咒骂它。生活并不像你本身那样坏。当你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看起来最贫穷。吹毛求疵的人甚至在天堂里都能找出毛病。热爱你的生活。虽然它很贫穷。……我认为一个宁静的灵魂在那里可以像在一个宫殿里一样生活满足,拥有快乐的思想。……培养你的贫穷,就好像它是花园里的香草,就像鼠尾草。别费太多神去得到新的东西,无论是衣服还是朋友。改变旧的东西,再回到它们身边。万物不改变,是我们改变。卖掉你的衣服,保留你的思想。”
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喧嚣使得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为了使得伴随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而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得“简单!简单!再简单些”,他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瓦尔登湖·结束语》)梭罗选择蛰居瓦尔登湖。是为了寻求他心中的真理,为了保留他的思想。在他看来,“与他对自己的生活简化的程度成正比,宇宙间的法律也会显得不那么复杂,孤单将不是孤单,贫穷不是贫穷,弱小也不再是弱小。如果你建筑了空中楼阁,你的工作不一定是白费了;那正是它们应该属于的地方。”梭罗这样解释他独居瓦尔登湖的理由:“如果一个人没有和他的同伴保持步调的一致,那很可能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点。”这个“不同的鼓点”,正是他对真理和宇宙法则的追求精神。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每一个篇章,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不是纯粹的叙述事情或写景状物的文字,他笔下的湖水、村庄,他心中的法律,头顶的天空,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味。作者走近自然,观察自然,正是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实践人类伟大的精神,即宇宙精神。如果仅仅是从叙述事情或写景状物的角度来解读作品,便是对梭罗的误读甚至曲解。是对他探求生活本质的伟大实践的一种忽视。
二、中美语文教材里的《瓦尔登湖》是怎样一本书?
在教材中《瓦尔登湖》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中美教材编写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里,《瓦尔登湖》是这样一本书:“1845年春天。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苏教版必修①)这本书是“作者自己日常的观察与沉思,作者在瓦尔登湖边两年过着远离社会的‘隐居’生活”。(语文版必修②)它是“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人教版必修②)它是作者“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粤教版③)
作者在瓦尔登湖边筑起小木屋,并在此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段生活为他写作《瓦尔登湖》提供了素材。但作品并不是在那里完成的。从上述介绍来看,我们的教材把《瓦尔登湖》理解为一本观察自然的书。因此,高中必修教材基本上把该作品的选文编排在感悟自然或寄情山水的单元里,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自然的观察与描写方法。教材关注的焦点是写景状物。是作者借林中生活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一种误导:梭罗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居”者。他的这部作品不过是对瓦尔登湖的所见所思所悟之作。
而在美国教材编写者眼里。《瓦尔登湖》则是“一部将自然观察、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独特地融合在一起的著作,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先验主义作品中的最优秀著作。梭罗的这部著作写作仔细、设计精心,反映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精神”。(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
Hoh,Rinehart and Winston版教材认为:“《瓦尔登湖》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可以作为社会批评。也可以作为激励自我改革,还可以作为对自然的伟大的观察来读。但它尤其是对生活潜在能力的一首赞歌。梭罗已经用最直接的经验证明了它是可能的:超越我们的生存环境,体验我们个人存在与人类存在的关系,从而体验到我们自己的精神,也就是宇宙精神。”
美国教材普遍认为,梭罗的《瓦尔登湖》对于
自然的观察是建立在社会批评和哲学思考基础之上的,自然观察不是目的,而是通达哲学思考、实践别样人生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与认识,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编者把《瓦尔登湖》列入时代文学、哲学思想或文学思潮等相应专题,安排在11年级的“美国文学”教材里。Holt,Rinehart and Winston版编排在第三单元“美国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来临”的第五专题“有生命价值的生活”;McDougal Liaell版则把《瓦尔登湖》安排在第三单元“个人主义精神”的第一专题“庆祝自我:浪漫主义与先验主义”:还有一套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单元“国家的发展”第六课,课题就是《瓦尔登湖》。可见,美国教材是站在哲学思想和个人主义精神的角度解读梭罗《瓦尔登湖》的意义和价值的。因此,他们编选的章节是作品的第二部分“生活的地方。我为什么生活”,以及“结论”。从这两个章节里,读者可以清楚明白地了解到作者蛰居瓦尔登湖的目的,了解他所做的伟大实验的意义。
中美两国语文教材对同一个作者的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就像我们读不透《圣经》,而美国人读不懂《论语》一样;但是,要想真正读懂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必须从它的精神价值和思想意义上去理解。中美两国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存在偏差的理由何在?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与中外作品翻译者的评介观点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徐迟在中译本“序言”里写道:“《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这就告诉我们,似乎《瓦尔登湖》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的时候阅读,静静地读它。从这个意义上推断,按照中国人惯有的思维方式,《瓦尔登湖》自然与魏晋时代的陶渊明的诗篇有着某种关联。把《瓦尔登湖》当做抒写性灵的文字。另外,也有人认为。“梭罗的《瓦尔登湖》堪称是研究生态文学的范本。”(孙胜忠,2004年)为此,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把对《瓦尔登湖》的理解建立在对大自然描摹观察的层面上。自然就有了依据。
三、中美教材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之比较
中美两国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以人教版为例,就一篇课文而言,我们的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排体例如下:
单元导读一般包含三个段落:体裁说明、体裁概说与学习重点、学法指导。篇幅长度是16开本的小半页纸张,千字以内。
课文呈现包括课文和注解,部分课文配有黑白插图。作者简介与主题解读一般放在脚注里,往往只是一两个定性解释的句子。
研讨练习 包括三大方面: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理解,语言与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有关作者作品的拓展延伸。
美国语文教材的内容选编和教法指导要求建立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同一版本的教材每篇课文的编排体例完全一致。以McD0ugal Lit-tel公司出版的《美国文学》为例,其编排体例大体如下:
单元导读包括本单元体裁的阅读技巧与策略、历史背景、单元内容一览表等。篇幅长度是16开本的纸张两至三页,一般在三千字以上。
阅读之前作者介绍,历史背景,联系读者,生活经历,专题聚焦,作品风格等。
课文呈现包括课文、词语解释及彩色插图,在课文的相应语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阅读之后包括研讨与练习、写作训练等。
美国语文教学很重视阅读过程和策略技巧训练。在“阅读之前”为学生提供翔实的作者资料,便于知人论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便于激发阅读兴趣。
以《瓦尔登湖》一课的“阅读之前”为例,教材为学生提供如下学习资料:
在作者介绍里,从三个方面介绍梭罗:(1)质疑权威:肯定他对权威的挑战勇气,通过简化自己的需要,梭罗得以把自己的下半生都奉献给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系的探索和写作上,并用以支持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信仰;(2)在瓦尔登湖畔:介绍梭罗蛰居瓦尔登湖的时间、目的。揭示《瓦尔登湖》的思想价值;(3)梭罗与墨西哥战争:介绍梭罗反对政府发动的墨西哥战争,表明美国人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态度和对自由精神的颂扬。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之前”设置了“联系生活经历”,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纳入课文学习之中,让学生思考移动电话、电脑、电视等,“这些科技的进步是真的使生活更美好,还是只不过使生活更复杂?”要求他们写作日志:“谈谈你认为生活在森林中而没有任何现代的便利会是什么感觉。”
最后是“专题聚焦”,把《瓦尔登湖》定位于“人类精神与自然世界”。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建立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上。
例如灯塔出版社在“阅读之前”要求读者了解梭罗,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以消除对作品的一般误解:
梭罗是一个遁世者。(答案:他从未想过把自己与别人孤立开来,他想有规律地去城镇,与家人、朋友一起吃饭。)梭罗是一个拓荒者,像丹尼尔·布恩一样,生活在野外。(答案:从康科德大街步行25分钟就到了瓦尔登湖。甚至梭罗在那里的日子,那里也是普通人野餐和游泳的地方,没有野生动物的威胁。)梭罗本质上是一个游手好闲者。(答案:梭罗种豆子,做艰苦的工作,做实验支持他自己。在湖边,他还制定了自然研究活动一览表。当他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候,付房租,他在铅笔厂工作。)
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对《瓦尔登湖》在文本阅读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