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至高无上的。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中,凡是少不了、离不开的东西,往往比之为“天”。《汉书》上说“王者以民为天”;与之对应的呢,是“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引用率很高的话。
也许因为“食”的地位重要,在甲骨文中便有“食”字,且有多种写法。最常见的一种是:“”。这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字,文字学家却众说纷纭。
有人说,上面是个倒过来的“口”,下面是盛满了的饭,表示大口吃饭的意思。也有人说,上面的三角形,是聚集的“集”的古字;下面的蘑菇形,后来写作“皀”字,义为谷物的香气。这里是以香气的聚集,来表示“食”就是“米”的意思。今天的“粮食”一词,不就是以米为主的谷物的统称吗?
其实,“食”是个以象形为主的字。仔细辨认,不难看出,上面更像个盖子;而下面呢,似乎是个炊具,里面还装满了东西。我们的祖先是从农耕时代走过来的,炊具里装的是什么呢?猜它是米饭应该八九不离十了。中华民族是吃米饭长大的,“民以食为天”,多么鲜明的农业思维。
可见,“食”本是一个名词,它的本义是指用米做成的饭。后来词义扩大,泛指一切吃的东西,即所谓的“食物”。汉语中的名词,不少兼有动词功能,“食”也是其中之一。《诗经》中的名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其中的“食”字不就是“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