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指导】
我們先来了解一下时常出现在“词句理解”考点下的词句的特点吧!这些词句要么表意直白却有言外之意,要么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要么既表意晦涩又有言外之意。出题者想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出这些词句的言外之意和晦涩语言背后的本来意思,所以这一考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也是现代文阅读的出题者青睐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原因。
因此,面对词句理解,我們答题时,要答出下面两个核心层次的意思:
一、要还原表意晦涩的词句的本来意思
有些词句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模糊,这时,我們就要用直白的语言来还原词句的本来意思。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一句因为运用了比喻,所以想表达出的道理并不明确,但只要我們想到了“引擎”这个喻体是指能够为车辆、飞机提供动力的重要机械部件,它能推动车辆、飞机运行,我們就能还原出这个句子的本来意思: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要答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有些词句如果只读本身,往往读不出什么内涵,但我們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就会发现词句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我們在理解这种类型的词句时,一定要答出它的言外之意。例如,《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叙述了父亲用他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上、下学,直到“我”和弟弟读完了小学、中学,随后,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读大学时,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出题者要求考生回答出文段最后一句中“淡淡地”一词的内涵。结合语境,我們可以揣摩出它的言外之意:“淡淡地”一词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深沉而朴素的爱。
我們在推敲词句的言外之意时,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比如,议论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阐明了道理;说明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说明了事理或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较为复杂的是叙述性的句子和描写性的句子,或者两者兼有的句子,它們背后有时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个性、感情,同时也阐明了道理,甚至是表现了景物或人的状态等等,比如上文中的“淡淡地”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面对这类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切不可点到即止,应深入思考,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另外,词句理解的答题除了要涉及“晦涩语言背后的本来意思”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的内容外,在答案中还要指明这个词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手法”在这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也包括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方式,还包括外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甚至包括长短句结合、正衬、反衬等语文知识点等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之所以运用此手法而不用彼手法,往往是因为运用的这种手法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能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科学》一文在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制作的用来发电的风筝的大小时这样说:“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打比方说明的手法取得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风筝的大小借助有着一定表达效果的手法展现在我們读者眼前。文章为了说明牵扯这种风筝的绳索的长度,这样写道:“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绳索的长度,列数字说明的手法起到了具体、准确的说明的作用。
总之,词句的内涵往往是借助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某种手法来表现的,所以我們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涉及词句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作答“词句理解”时,我們的答案应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答题的先后顺序排列):
1. 手法;2. 手法的表达效果;3. 晦涩语言后的本来意思;4. 言外之意。
列成公式:
词句理解的答案=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
当然,我們在理解词句时,有时词句没用手法或词句本身表意比较直白,那么我們的答案中就可以不答手法或词句的本来意思。但是,对于以上四个要素,我們答题时,能答出来的都要尽力答出来,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我們还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一句为例,结合以上公式,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说明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本来意思),表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言外之意)。
【综合归纳】
综上所述,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归纳如下:
理解词句时要分别从“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四个方面作答;在答“言外之意”时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作答。
【题型变化】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题型在试卷中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它不可能只是以“请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下列题型是词句理解考点的常见出题形式:
1.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想法。
3. 请谈一谈下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 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 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 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它是怎样表达出某种感情(或传达出某种效果)的。
7. 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运用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外婆做针线活的高超技艺的。
8. 请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对下面句子进行品评。
9. 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0. 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1. 请谈一谈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
当然,词句理解考点的出题形式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还将会有更多新的“面孔”出现。但是,无论题型如何变化,只要我們能识别出它們的本来面目——词句理解考点,我們就能运用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来回答问题。
希望我提供的这些方法和技巧能为我們考生提供一些帮助,能让我們考生在面对词句理解考点时不再感到困惑。同时也希望我們考生能做一个有心人,在阅读答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答题方法和技巧,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7分)
闲话白菜
① 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闲暇时,弄一桌“白菜宴”,既解馋又养生。
② 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③ 白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王”的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故俗语云:“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④ 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們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白菜能通利胃肠,除胸中烦,解酒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
⑤ 白菜食法颇多,从烹调方法上看,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都可做成美味佳肴,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红烧,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大白菜烧丸子”。把干辣椒节过油炸,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这是有名的“醋熘白菜”。东北有道名菜就叫“栗子烧白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酥烂适口,红白黄三色相间,色、香、味兼备。此外,还有“奶汁靠白菜”、“如意白菜卷”等等一系列菜肴。
⑥ 总之,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在东北,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香气缭绕,热气腾腾,骨头肉颤巍巍,丝丝缕缕,泾渭分明;酸菜晶莹剔透,油花闪烁,让人举箸之际,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翠花,上酸菜!”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白菜的三种特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④段中画下划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直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任意选作一题,2分)
(1)“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們的生活息息相关。”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句中的“仅”若换成“全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语文试卷)
分析:从试题设置看,第1题要求概括白菜的特征,先阅读全文,抓第②~④段内容,看段首,根据段中第一句归结特征。第2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句中引用了古代医书《名医别录》和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的对白菜药用价值的说明,使说明的内容——白菜的药用价值更有说服力。第3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首先要明白加点词的意义:“据考证”是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仅”是表范围小的副词,“全部”表范围大的副词,换后则与事实不符。
答案:1.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2.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古代医书使“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們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有说服力。3.(1)不能去掉。其理由是:“据考证”是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若去掉,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撰的,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2)“仅”表范围小的副词,表示“白菜食用方法”只限制在“入书”范围内,不包括还没入书的。“全部”表范围大的副词,表示没有遗漏,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