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给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了大江南北,不仅入选了“2010年最流行词语”,还登上了《人民日报》的标题。打开电视,很多节目更是以“给力”命名,湖南卫视就有“给力星期天”“神马都给力”这样的栏目、板块。
究竟何谓“给力”?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事情做得很到位,或者形容某人或某现象使人为之振奋。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来表达内心的满足和震撼,比如说“这场球太给力了,很少看到对攻这么精彩而且踢得如此流畅的比赛”。在这个意义上,“给力”和一些方言词可以等同,如东北方言的“给劲儿”。二是作为动词使用,指投入地、竭尽全力地做某事。例如“打击盗版还需官方发威给力”。
“给力”一词从何而来?有人指出,“给力”在网上被广泛使用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其中有一段,孙悟空抱怨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师(唐僧)。”这里的“不给力”是指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不够好。同时他们认为“给力”是配音组根据东北方言词“给劲儿”结合日语发音生造出来的,以此来达到无厘头的搞笑效果。
其实,“给力”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已经存在了,只是现在的“给力”已经不是当初的意义。
《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诏员外谏议大夫、步兵校尉、奉车都尉、羽林监、给事中、积射将军、奉朝请、殿中将军、宫门仆射、殿中司马督、治礼郎十一官,得俸而不给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担任以上十一种官职的官员得俸禄而没有“给力”的待遇。在古代,有一种“官职给力制度”,当时朝廷除了给官员发放钱财,还会根据品级分派数量不等的劳役给官员使用,这些劳役都是为朝廷服力役的百姓。而这种支付方式就被称为“给力”。
到了明代,“给力”词义发生变化。《一峰文集·吴孝子传》中有这样的句子:“孝子父潮宗以茂材授政和令,改海阳令,归,宣德丁未,佣里人孙住给力其家。”由此看出,这里的“给力”已经是帮人干活,给人做劳力当佣人的意思。
明代以后,“给力”一词就很少出现了。
“给力”有它的今世和前生,在我们看来,它的意义并非一脉相承。现在的“给力”仅保留了外在形式,正所谓“旧曲新歌唱不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