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期 ID: 138778

[ 林秀艳 文选 ]   

探求作者“诗情”之源

◇ 林秀艳

  一、追溯作者内心“诗情”的酝酿
  诗歌不同于任何一种文学体裁,不仅仅是因为形式之美,更在于其潜力巨大的情感生命。诗歌的创作首先需要诗人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感情,然后采取合适的文字将这种感情加以表达。那么是什么让诗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表达的情感呢?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就摸不准诗人感情的脉搏。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尝试着带领学生从探求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渊源入手。
  当学生对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仍处于一知半解或者懵懵懂懂的状态时,可以试着让学生先分析作者所写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人世间的遭际,以此作为源头猜想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步八鉴赏的天堂。比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首诗写的是哪类景?(当然是自然界的景)写的是自然界中什么样的景?学生会进一步体会诗中所描绘的大海的景色:海天相接,渺无际涯,水波动荡,山岛高耸,林密草丰,再加上萧瑟的秋风、喧嚣奔腾的海水,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面对这样的图景,让学生大胆猜想作者可能要抒发的情感,学生至少会知道那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而且它的产生源于这种气势恢宏的景色。
  宇宙万物如何引起人的感发?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相接触时,主体为什么会产生感动和体悟?引导学生善于寻找作者“诗情”的渊源,这样的引导多了,学生自然会养成一种探求作者抒情渊源的习惯,这对于初中生初步懂得如何鉴赏诗歌应该是很必要的一个步骤。
  二、分析作者传达“诗情”的方式
  作者的情意产生以后是靠什么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呢?其表现方式不外乎中国古代诗论的“赋”“比”“兴”。暨南大学博士朱巧云在她的论文中把叶嘉莹教授关于“赋”“比”“兴”相异之处的表述制成一表,如下:
  
  上表从感发的角度很清晰地区分了“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方式。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正可以利用“赋”“比”“兴”中的三种“心物关系”:即物即心、由心即物、由物即心,分析作者感发的方式,从而找到促使学生感发的突破口。比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女诗人词中所记之事:在溪亭游玩喝酒,不知不觉,日之夕矣。暮色苍茫,醉意未消,泛舟而归,却找不到回家的路。迷茫忘情间闯进荷花深处,惊动水乌无数。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事情描述得越美,学生的心情就越能跟诗人一样轻松快乐。这种“即物即心”的感发方式,只需要教师领着学生畅游于作者所铺陈之事即可,学生的心自然会跟着作者的心或喜或悲。
  其次是“由心即物”的感发方式,比如汉乐府《长歌行》,结尾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鞭策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教学这首诗时,应该先把作者心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弄清楚。通过结尾的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很容易悟出人生短促,应该从小就奋发努力,有所建树的道理。然后,再引导学生:作者为抒发此情又写了哪些物象?学生会总结出这样的图景:园中青青的葵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但是太阳升起,它就会干;阳春之时,万物都欣欣向荣,但秋天来了,总是黄叶飘零;大江大河向东奔腾到海,何曾向西回流?就这样,通过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物象,学生联想到青春和生命的美好和短促,心灵受到震动。
  还有一种传达方式,那就是“兴”中的“由物即心”。比如学习《诗经·蒹葭》,可以带领学生随着作者所写之景走进诗人之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碧色苍苍,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此时此刻,一个人翘首遥望,望穿秋水,因为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充满信心地去追求,可是道路艰难又漫长,思之可及,见之不易,无奈中仿佛看见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如此如醉如痴的守候和盼望,怎能不让学生深深地感动?美是自然的箫音,而诗,则是流动的音符。没有刻意,没有矫饰,就将人间的至情至性浓缩成美丽的歌唱,以一种水到渠成的方式优雅地吟出。于是学生们轻易地就拥有了古典的血脉,轻易地就在古典与现代间流连。人类有许多真挚的情感是相通的,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幼,而且没有断层,生生不息,代代延续。文老师凭借古诗词使这种延续成为一种可能,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三、搜集与作者“诗情”相关的生平事迹
  几乎每个教师都深谙“知人论世”的道理,但是“知人论世”的“知”和“论”都有一个“度”,不能过分注重“人的价值”,而忽略“诗的价值”。叶嘉莹教授曾特别说明:“我所提出的对于作者之性格为人及其生平背景等‘传记’资料的重视,只是为了我们读诗时,对于诗歌‘能感之’的因素,可以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希望能因此而对诗歌中所传达的感发之生命的质量,做出更为深刻也更为正确的体会和衡量,而并不是要想以作者之为人的伦理价值,来作为评赏诗歌的依据。”在教学中,不是每首诗都要介绍作者,更不是每个作者都要介绍得详细备至,比如同是孟浩然的诗,学《过故人庄》时,可以只字不提作者,轻松省净的文字使严格的律诗都显得自由随便,可以直接带学生进入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平和宁静的村庄,感受那简单的鸡黍饭的馨香、宾主间真诚纯朴的友情。可是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就是拜求的意思,干谒诗就是拜谒地位高的人以求得重用而写的诗。作者写此诗的用意,是想得到当时身处相位的张九龄的赏识和任用。但是诗人的本性又让他必须尽力保全体面,所以诗写得极其含蓄,尽可能不留下干谒的痕迹。所以如果学生对孟浩然的生平事迹以及当时的取仕方式一无所知,是无论如何也读不懂的。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作者简介决不是罗列堆砌作者所有的生平事迹。作者的生平事迹,不管是教师讲授也好,还是让学生搜集也罢,都不是漫无边际的,都是为更好地理解诗歌服务的。

探求作者“诗情”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