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戈一击”语本《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宋·蔡沈《集传》:“纣之前徒倒戈,反攻其在后之众以走,自相屠戮……盖纣众离心离德,特劫于势而未敢动耳,一旦因武王吊伐之师,始乘机投隙,奋其怨怒,反戈相戮。”“倒戈”就是在战争中投降敌方,调转武器反过来打自己人。“反戈”同“倒戈”意思相近。《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后多作“反戈一击”,比喻调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例如鲁迅《坟·写在(坟)后面》:“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致强敌的死命。”秦牧《一个叛教僧侣的叹息》:“这位曾经被教会囚禁了十年的科学家,向旧垒‘反戈一击’,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蒋子龙《收审记》三:“表面上她作出一副公正而客观的样子,没有跳上台去对丈夫及公婆反戈一击,私下里也没有对我们表示什么同情,好像资本家就该受到这样的对待。”
理解和运用这条成语一定要注意,“反戈一击”的对象必须是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只有背叛了原来的营垒倒向敌对的一方,才有可能回过头来反戈一击。它同“反击”恰好相反,反击的对象是攻击过自己的敌对的一方,而不是自己的一方。现在有人没有弄清这一点,把“反戈一击”同“反击”混为一谈,以致造成误用。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1)河南省固始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周辉坦承“这12名乡长大都是现有官员之后”……然后话锋一转,反戈一击,质问记者和广大网友:“难道官员之后就无权当选了么?”(人民网2009年8月26日)
(2)那些多次目睹……惨状的医生们,就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拯救这些可怜的孩子,向不公平的造物主,向死神反戈一击么?(科学目2010年8月13日)
(3)足球就是这样,你不进球,别人就会反戈一击。(《济南时报》2010年9月12日)
(4)对杀中蒋川弃7路马抢攻率先发难,刘殿中有惊无险地化解黑棋攻势后,携(按,应作“挟”)多子之势反戈一击,最后以“车双炮马三兵单相”攻陷对方“车双炮卒双士”。(《羊城晚报》2010年8月21日)
(5)……就连过去被称为“中国第一大菜系”的川莱也被粤菜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川菜反戈一击,才又夺回了自己的位置。(华商网2010年9月8日)
周部长反唇相讥的对象是曾经质问过他的记者和网友,显然不是自己原来所属的一方,而那些目睹病儿惨状的医生当然更不可能是“死神”的同伙,因此使用“反戈一击”都是错误的。“你不进球,别人就会反戈一击”,“别人’只能是对方的球员。刘殿中搏杀的对象是蒋川,川菜竞争的对象是粤菜,也都是攻击过自己甚至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的对方。这几例都应该说“反击”,而不能说“反戈一击”。这种误用显然都是不求甚解、望文生义的结果。
顺便说一下,“反戈一击”是有感情色彩的,通常用于背叛了反动的、错误的或落后的一方,投向革命的、正确的或先进的一方,然后调转头来,反对原来所属的那一方。这一点在前举书证中均有所体现。现在许多体育记者习惯于把从一个队转会到另一个队的球员同旧主交锋一概称为“反戈一击”,实在是很大的误解。运动员转会是市场机制下的正常现象,既不是弃暗投明,也不是投敌变节,在哪个队就为哪个队效力是天经地义的,根本谈不上“反戈一击”。因此以下诸例的用法也都是错误的:
(6)国安在比赛中曾一度掀起进攻狂潮,不过在李玮锋领衔的后防线面前难以找到破门良机,李玮锋的反戈一击,帮助水原三星赢得了一场久违的胜利。(新华网2010年5月12日)
(7)1998年起加盟吉林男篮直至2009年夏天才转会的王博……本赛季首度回到长春反戈一击。(新华目2010年1月25日)
(8)申花队中的津门小将冯仁亮……在刚开场时就上演了反戈一击.成为险胜泰达的绝对功臣。(《城市快报》2(11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