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期 ID: 138797

[ 焦洋 文选 ]   

由《插班生林可树》想到的

◇ 焦洋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会分发—本教育专著。这学期我们分到的是《插班生林可树》。对于它,我所知甚少,但封面的宣传很吸引眼球,说它是“中国版《窗边的小豆豆》”,说它“有足够的资格成为‘问题生’教育的教科书”,说它“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说它“是我们看过的最精彩的教育篇章之一”。有如此充足的理由,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吗?
  跟往常一样,我从目录入手。目录不长,也没有高屋建瓴地分门别类,却—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情况突变”“真是疯了”“还差一点”“跟你说有什么用”……让我觉得仿佛在读自己的日记而不是什么教育专著。
  这本书的内容围绕插班生林可树的成长历程展开,几乎都是白描式的叙述,情节无外乎师生间的对峙、较量。作者只是画龙点睛地在文末加一些抒情或议论,比如“只要有心,快乐如影随形”,比如“教育,就是让我把曾经需要的给学生”,比如“记录本身就是我的快乐和目的,发表与否,能否获得名利,是随之而来的赠品,不强求、不排斥,随缘”。
  也许是物伤其类的缘故,《插班生林可树》总能不时触动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当老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对学生进行一次又一次灵魂上的洗礼,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厉的故伎重演,那种伤心和失望啊!当老师用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的热血浇筑出一座知识的伊甸园欲引学生走入时,却换来他们的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那种无奈与惶惑啊!作者杨聪老师只遇到一个林可树,而我们职高教师,面对的可是当年散落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中的成百上千的林可树,他们带着从小学到初中积淀得很深厚很坚固的陋习进入职业高中,让我们这些老师绞尽脑汁,
  我曾在心底一次次呼喊:“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学生I”我知道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我的心中常是怒火,因为我对职业教育爱得深沉。我曾在夜的深处试图悄然离开^世,只为了天明不再面对那群上蹿下跳、忘乎所以、惹是生非的学生,因为我发现自己有心改革却无力回天。用我的世界观来衡量他们的世界观,我被撞得头破血流。我困苦、迷茫、煎熬,直至患上了抑郁症。患病期间,我回复到最原始的生命状态:只为吃饭、睡觉、享乐活着,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口腹之欲极度膨胀。时常在家吃过早饭,走到学校门口看到热腾腾的包子还要买两个,一坐到办公室又开始嚼饼干,只要看到食物就馋得流口水。为了躲避母亲的责骂,半夜里蹑手蹑脚溜到厨房喝菜汤。饕餮之后是无尽的悔恨和自责,然而一觉醒来又是新一轮的“荒淫无度”。
  庆幸的是我又能回归正常人的生活状态。那样一段经历虽然在两个月内让我消瘦了20斤,让我披着人的外衣像鬼一样活着,但,从此我变得宽容、大度、善良、隐忍。我终于理解了职校的学生,看到了他们的美,也找到了跟他们和平相处的支点,教育变成一种享受而不再是负担。
  《插班生林可树》中的小陈老师好比涉世之初的我,现在,我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插班生林可树》的作者杨聪老师靠拢。是的,我也坚持写教育笔记。一次师生间灵感的碰撞、一回课堂上出彩的问答、一封被学生偷偷塞进备课笔记的感谢信,我都用心记录,就像杨老师说的那样:不_为发表,不图出名,只为给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心以滋养,只为吃一口良心饭,只为老眼昏花、白发皓首之时还能明白我这一生怎样走过。
  职业教育改变了我,塑造了我,终有一日,我要用一本像《插班生林可树》一样的文字作为对职业教育的回赠。

由《插班生林可树》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