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期 ID: 138785

[ 孟晖 文选 ]   

也谈《落花生》一文的修改

◇ 孟晖

  语文教材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对原文作适当的加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能力,但如果加工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有些关心语文教学的人士对《落花生》一文的修改提出质疑,认为“短短不到600字的文章竞修改了30余处,从具体用词到语气表达,从标点符号到句式结构,可谓‘惨不忍睹’‘面目全非’。笔者特地找来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许地山的文集《空山灵雨》,将1927年的《落花生》与当今小学教材中的《落花生》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仔细比较我们发现,教材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作了改动:
  一是将过去使用而今天普通话中不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加以修改。例如将名词“隙地”“姊弟”和“心版”分别改为“空地”“姐弟”和“心”:将动词或动词短语“辟来”“辨出”“动土”“灌园”和“制油”分别改为“开辟出来”“分辨出来”“翻地”“浇水”和“榨油”。再如将“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改为“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将“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改为“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将“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改为“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将“令^一望而发生羡慕底心”改为“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此外,还将带有文言色彩的词如“夜阑”“如何”和“何等人”分别改为“深夜”“好不好”和“谁”。可以看出,这些改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规范准确和通俗易懂。《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先生是五四时期的作家,这篇文章使用的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属于早期现代白话文。早期现代白话文著作的作家受传统教育影响很深,基本上都会用文言文写作,因此,他们在白话文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夹杂一些带有文言色彩的语言表达形式,或者使用早期现代白话文所特有而现在已很少使用的词语或词语搭配,这必然与以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为规范基础的普通话书面表达形式和口语表达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直接选用早期现代白话文作品为课文不便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掌握现代汉语书面语。以修改后的文章为范本,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与模仿,掌握规范的现代汉语书面语,逐步提高读写能力。
  教材在另一方面的改动是将一些今天看来语义不够明确的表达方式改为平白通俗,便于小学生阅读理解的口语表达方式。例如:将原文“你们偶然看见~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改为“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将原文“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改为“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此外,由于这篇文章立意较深,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又与提倡张扬个性、勇于表现的当代意识有一定的差距,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比较容易使小学生费解,教材作了一定修改,例如将“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改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原文的表达方式在今天理解起来容易引起歧义,似乎“有用”与“伟大、好看、体面”是对立的,而实际上“有用”的事物也可以同时又是“伟大、好看”的,“有用”的人也可以是“伟大”而“体面”的人。经过修改,这篇文章的立意对小学生来说就通晓明白了。
  可以看出,教材对《落花生》的改写遵循了“为着教学的方便,为着用规范的语言教育学生”的原则,多是合理的。不过,教材在有些地方所作的修改还值得斟酌。例如,把原文“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改为“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原文语序有强调“鲜红嫩绿”的视觉效果的作用,不宜改动。又如把原文“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改为“必须挖起来才知道”,“非得等到“也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不改为好。再如把原文“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改为“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然而……还……”不仅表示转折,也表示“父亲的话”留在“我”的心中时间之长,不宜改动。如果这些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不改或少改,或许能更多地保留作家的语言风格。

也谈《落花生》一文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