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期 ID: 138805

[ 吴志翔 文选 ]   

“狼爸”,心慈手狠?

◇ 吴志翔

  一位父亲打孩子不算什么新闻,偶尔把打孩子当成教育手段也不见得新鲜,但如果有位父亲在电视上侃侃而谈“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而且确实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那就有些吸引眼球了。这位父亲因此被称为“中国狼爸”,他的做法和说法经媒体放大后引起了热议。
  不必急于对这位父亲的做法下一个判断。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不会因为他有三个孩子进了北大就对他刮目相看,进而认同他的做法:拿“考上北大”“进了哈佛”之类来炫耀自己的所谓成功,颇为可笑,只是迈进了一个受教育的门槛(虽然有点高),谈得上什么成功?且等到北大、哈佛以他们为荣的时候再说吧;也不会因为他用了“打”的手段就直接斥之为“奴性教育”:缺乏对于具体境遇(比如他们的家庭氛围)的深入了解,仅凭他的一番说辞就扣帽子,容易走向偏颇,有些父亲也许从来不动手打孩子,但他在孩子学业问题上的语言、态度却是冷嘲热讽、夹枪带棒,是无所不在、防不胜防的“软暴力”,也许比明目张胆但是赏罚分明的“硬暴力”更令人难以消受。
  在孩子面前,成人特别能体会到自己的权威感。能力再差的人、性格再弱的人,都可以在孩子面前抖威风、扮聪明,满足自己的操控欲望。我不欣赏“狼爸”的做法,因为他那样拼命挤压孩子潜力的做法是偏执的、急功近利的,他的目标指向也是狭隘单一的,这种棍棒式教育其实是某些“行走学校”做法的缩水版,从根本上说可以称之为掠夺式开发、压迫式发展。在驯兽师日复一日的棍棒驯化之下,连动物都可以取得看上去了不起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是你所羡慕的吗?
  我并不反对教育中有适当的惩罚手段,但它绝非驯兽式的:表现好了给吃的,表现不好就是打。这么做其实是把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完全建立在他的表现上了,而原本是无论他表现如何,他都应该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那种依赖于表现好坏的自我价值感是脆弱的,很容易坍塌,而一旦坍塌,他就会失去对世界的兴趣。哪怕学业成绩不错,他也仍然不过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我总觉得,“虎妈”和“狼爸”应该庆幸他们孩子的根基不错,他们的孩子最终如他们的愿“出人头地”了,其实有不少在强力高压下成长的孩子走上的是另一条黯淡、畸形甚至悲催的道路。我们不能用几个所谓“成功”的特例来证明某种较极端做法的充分合理性,否则,教育就变得像是一场赌博了。
  对于“狼爸”动辄打孩的惯例化做法,我没有好感,把孩子全面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过剩欲望,用孩子的“成功”来靓化自己人生的代偿心理,在教育中只知道用强而不知道示弱的偏执倾向,漠视孩子自身作为一个个体尊严需求的人文缺失,只知道用肢体上的惩罚去建构孩子行为规范和激发学习驱力的简单和笨拙……都与现代化教育的理念格格不入。但我也认为“狼爸”并非一无是处。譬如,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狼爸”虽然打孩子,但他惩罚孩子时的态度总体上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他并非在气急败坏、情绪失控时暴打孩子——我认为正是基于“心慈手狠”这一点,他才没有最终毁掉孩子的一生。
  以我浅见,有两种方式特别容易毁孩子:一种是冲动之下施以惩罚,这种惩罚名义上是“为孩子”,其实是大人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是一种真正的自私。如果屡屡面对这样的打骂,孩子会被恐惧感压得喘不过气来。别说成才,成个心理健康的人都难。还有一种就是盲目的溺爱。我对于溺爱有一种新的理解:溺爱其实不是许多人理解中的永远都赏识、永远都“护孩子”,而是——先是“宝贝宝贝”地宠着,但不合意了却又打又骂,然后在孩子哭闹了以后又是加倍的哄劝和更大尺度的放纵。为此,溺爱的模式算是建立起来了,最后孩子如脱缰野马而父母只有顺从和叹息的份儿!
  还好,“狼爸”的教育法则与这两种“毁人”方式无关。所以如果说他的做法中有什么“合理性内核”的话,那就是他的惩罚机制并不遵循“施虐——受虐”模式,他知道规则、规矩的功用和价值,家里的氛围估计也平静祥和。这大概就是他说打孩子要“打得科学”的意思吧。但无论如何“科学”,打孩子终究都是个坏主意、笨办法,如同一个赌局,现在远不能说自己“赢”了。以身示范、让孩子从被动向主动转换、学会示弱、建立有效沟通方式、赏识到位、适度惩戒……好的教育始终是需要一份从容、耐心和智慧的。

“狼爸”,心慈手狠?